在以前,老楼加装电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如今的荔湾区东漖街,有了另一番景象:随着“百梯万人”加装电梯项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东漖街坊加入到加装电梯的队伍当中。
东漖街康乃馨苑16号楼的居民就是加装电梯项目的先行者,作为目前东漖街加装电梯进度最快的大楼,16号楼的筹备小组在加装电梯的推进过程中也是尝尽了酸甜苦辣。记者采访了16号楼筹备小组的梅先生,请他来给大家分享加装电梯的一些经验。
康乃馨苑
筹备小组成员要术业有专攻
康乃馨苑是楼龄17年的小区,小区里的楼房都是九层,由于小区修建时没有安装电梯,高层的住户深感爬楼的不便,家住16号楼的梅先生就深有体会,“我家住八层,自从有了小孩之后就越来越感觉爬楼的痛苦,买个婴儿车想搬上去都不方便,后来我只能搬到其他地方去住了。”因为楼层太高造成不便,梅先生只好搬到隔壁的小区,但他心里总想着要把16号楼的电梯给加装起来。
2015年,梅先生开始为大楼加装电梯做准备,“一开始,邻居之间连人都不认识,那我就建了个QQ群,在群里讨论加装电梯的事情,一来二去大家就熟了。”“燥起来”之后的大楼开始有了一些自告奋勇的住户为加装电梯出谋划策,于是16号楼就成立了筹备小组。梅先生建议,筹备小组的成员要术业有专攻,“因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要为大楼所有住户全权办理所有事务,有热心的住户当然非常好,但最好在各个领域都有擅长的人,比如有擅长管钱的,有熟悉工程的,还一定要有个性格随和的可以关键时候化解矛盾,这样一来加装电梯就推进地更快。”此外,梅先生还建议,加装电梯所需的资料和程序比较多,交由一个人办理会比较辛苦,多几个人分摊工作会更好。
先签小合同再签大合同
由于加装电梯的前期工作需要准备很长时间,除了要征得2/3以上的住户同意之外,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出具初步设计方案。小荔走访发现,目前,很多加装电梯的大楼住户们都很积极,很快就能征得2/3的住户同意,然后就开始收钱和电梯公司签合同。梅先生建议,先选定合适的电梯公司签前期的“小合同”,待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再签订“大合同”。
对此,梅先生解释道:由于在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能否成功加装电梯一切都是未知数,不仅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复,还需要在批前公示阶段没有投诉,一旦加装电梯不成功,就需要和签约方解除合同,还会涉及到一大笔费用的问题。因此,在一开始和电梯公司签订前期的小合同,包括出具初步设计方案、结构安全说明和满足消防设计规范说明等一系列法定资料,这样就会避免后期解约的麻烦。
此外,签订小合同还有一些“隐性的好处”,梅先生表示,首先,前期小合同的费用不是太高,分摊下来每户也就几千块钱,这比一下子让住户拿出上万元要容易得多;其次,签订“小合同”后,就可以获得更多专业上的指导,比起筹备小组私下讨论效率要高很多。
“我们从15年就开始准备了,讨论的时间过于冗长,很多时候讨论完也没有拿出可行性的方案”,梅先生坦言,一旦签订了小合同之后就意味着加装电梯正式步入正轨,与纸上谈兵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住户们对加装电梯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此外,在小合同的执行阶段,如果和合作的公司配合不好,还可以在签大合同的时候选择更换合作公司,这也可以把主导权掌握在住户自己的手中。
梅先生提醒,解释工作也要做到位,让住户们有心理准备,“就算最终加装电梯不成功也要承担小合同的费用,无论小合同还是大合同这都是加装电梯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小合同只是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荔湾区金华街道一加装电梯。广报记者 骆昌威 摄
费用分摊达成共识最重要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钱无疑是所有住户关心的焦点。梅先生所在的大楼并没有按照加装电梯指引里的推荐方法来进行费用分摊,他们独创了自己的一套分摊方法。
“现在的费用分摊低楼层和高楼层的差别不是很大,但从实际来看,高楼层对电梯的需求确实要高很多,所以我们就想了一套方法,按照所爬楼梯数占总楼梯数的比例来分摊,这样算下来,高楼层的费用基本上是低楼层的三倍多。”梅先生表示,费用分摊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所有的住户达成共识,无论如何分摊,只要大家都认可就是最好的方法。
此外,在电梯的选择上,梅先生和住户也加选了一些额外功能,“我们选择了刷卡功能,乘坐电梯要刷卡;还选择了断电自动落到平层的功能,这些功能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让电梯使用起来更人性化”。
目前,梅先生所在大楼的加装电梯项目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住户们都期待着过年前能使用上新的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