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广州博物馆“守正 创新——文物里的广州智慧”展览将正式开展,从文物中审视国人智慧,在“产品”中阐释守正创新。
广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品涵盖了陶瓷、金属、纸质、古籍、杂项、图书等类别121件(套),近半数均为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从广州城市历史中选取反映在体制机制、材料技术、思想教育等领域里具有开拓创新的代表性人物、文物、事件,与大家一起解开广州人美好生活的“智慧密码”,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可能。
机制创新连通市场激活产业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体制机制”中,大家可以思考体制机制创新如何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使岭南地区出现汉越融合、美美与共的社会局面,并迎来了第一次跨越式大发展。自此之后,处在大陆与海洋交汇点的广州逐渐发展为开放包容、商贸繁盛的大国都会。借助市舶制度等海贸体制的创新,广州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2000年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展览中展出的带有汉、秦、楚、巴蜀文化元素的出土文物,就是赵佗“和辑百越”的政策环境下对岭南产生影响的物证之一。
因“大庾岭路”的开辟及“广州通海夷道”的兴盛,广州成为连通内陆与海外诸国的重要港口。唐廷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宋廷在广州首设最早的海外贸易专管机构——市舶司。明朝时,广州被指定为专门与东南亚及印度洋诸国进行朝贡贸易的港口。清康熙年间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广州成为首批设立海关的通商港口,吸引80%以上的外国商船泊靠广州港,财政收入常居四海关之首。因政策、机制之便,历史上不少时期许多内地名窑瓷器汇聚到广州装船出口,连接起中国的生产体系与国际的消费市场,展览中的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明万历青花花鸟纹碟即是其中代表。
材料突破升级产品开拓新域
展览的第二部分“材料技术”则展现了擅于创新的岭南先民如何致力于提升、超越,以新材料、新技术勇于开拓,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以多彩的工艺制造、勇敢的科技探索,领先中国、走向世界,谱写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最能体现一个时代“材料科学”的发展水平。比如,岭南先民在汉代多眼灶基础上创造出节能灶,上面煮食,两侧温水,或者利用火门温热房屋,体现岭南人在煮食行为上的环保节能创新。又比如,广州的牙雕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南越国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清代广州成为北京以外我国最为重要的象牙贸易和牙雕制作中心。
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照相机的正是广东人邹伯奇,而中国第一张自拍照也是出自这位“中国照相机之父”之手。岭南地区面朝大海,两千多年持续对外开放,广纳四海新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岭南医祖”“铁路之父”“飞机之父”“相机之父”等科技英才,在其所处时代引领了国人前进的步伐。本次展览将展出多件反映医药、航空、光学、器械制作创新等相关文物,其中包括了邹伯奇自摄玻璃底片及其使用的观象镜。
思想教育造就人才启蒙心智
在第三部分“思想教育”板块,展览着力呈现思想与教育创新如何成为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千百年来,以广州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岭南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英才。他们或生于岭南,或入仕于此,他们因地制宜、锐意创新,迸发出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思想;他们著书立说,治学兴教,培养了一批批务实进取、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清代以来广州人文蔚起,辐射岭南,影响全国。
“一群广东人,半部近代史。”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是广州府南海县人,是近代最早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清代广州涌现许多对岭南学术有开创之功的名儒,以及在办学理念、教学转型上领风气之先,如学海堂、菊坡精舍、广雅书院等,以讲求实学、自由研究的学风培养了众多岭南英才,使清代广州真正成为岭南的教育和学术中心,也为近代新式教育奠定基础。
展览贴士
展览名称:守正 创新——文物里的广州智慧
展出地点: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
展出时间:2023年5月18日至9月10日
直播时间:2023年5月18日20:00-21:00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邓颖瑜
图/广州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