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六点要求2
“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
专家访谈
李志坚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届决策咨询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将改革开放推向历史新高度发出的动员令,是党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新的战略安排。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为什么是关键?在于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当前,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然而,改革有困难,但不改革会更困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过去,广州依靠改革成就了一线城市的地位,现在更需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深圳在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方面先行一步,广州决不能落后,应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认识,牢牢把握机遇,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和方向,着力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推动更多战役战略性改革和创造引领型改革,力争将广州打造成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高地。
划重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推动改革创新,根本任务是要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广州开启营商环境3.0改革,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推动整体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力度还可以再加大,在精准清除阻碍改革发展的“堵点”和“痛点”方面还需进一步开拓思路。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州放宽前沿技术、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外资准入条件;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在资质许可、招投标、政府采购、要素获取、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统一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国际规则对接,深化南沙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加强与港澳在金融服务、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医疗服务等领域对接,加快探索建立国际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与制度体系,推动南沙区、黄埔区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实验区。
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现代都市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土地、人才、数据等资源要素配置和流动面临着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一方面,按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要求,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点状供地”、新型产业用地(M0)等用地模式,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探索开展以置换方式进行建设用地空间调整试点,推行差别化土地供应。另一方面,要着力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充分流动,建立健全积分制入户年度指标逐年增长机制,率先推动与大湾区城市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推动实施技术移民,支持南沙建设国际人才特区,更大胆地推动人才落户与社保条件脱钩。
全面深化改革,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活力,而市场活力来源于各类市场主体和企业家群体。近年来,广州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使面对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双重挑战,仍体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与活力。但与此同时,束缚市场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仍需加强。
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国资国企发展动力,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积极推动市属国资国企向城市更新改造、园区开发、关键产业链协助、基础设施和民生福利领域集中布局,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支持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强化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强化产融对接服务,针对性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在用地供给、增资扩产等方面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支持。
统筹:全媒体编辑中心王晨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