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8%和18.3%;有力应对23轮强降雨和4个台风,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同比下降73.4%,实现台风防御零伤亡……1月14日,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的这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取得明显成效,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
会议指出,今年,广东将继续全面推行自然灾害防治“一体三预”、实施安全生产“一线三排”的做法和机制,推动落实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主动报告制度,在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探索实施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年度报告制度;同时,还将统筹推进“1+1+4+4+N”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构建空地一体的航空救援体系、集中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和上下贯通的监测预警体系。
九成涉及重大危险源危化品生产企业入园
“除水上交通外,全省各行业、各领域连续两年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会议上,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中丙介绍。
去年来,广东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大力开展八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在防范化解危化品系统性安全风险方面,全省26个化工园区已100%落实封闭化管理;对1307家危化品生产企业,100%实施在线监控和可视化管理;全省185家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化品生产企业,有166家进驻化工园区,入园率达到90%。
对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突出问题,去年我省首次对5个地市、2个行业监管部门实施安全生产专项巡查督导,首次对较大事故多发的8个地市发出《督促函》。
与此同时,广东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九项重点工程、53项具体任务,全省已累计安排投入项目建设资金407.12亿元,共有16项工作任务已超过序时进度。其中,“开展造林与生态修复”“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易受台风及其他自然灾害影响重点设备设施风险调查”3项任务已全部完成。
全省479处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建成在线监测系统;成功创建1246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省1.56万个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全面铺开,1675个镇街全部完成三防标准化建设任务。全省198户全倒户、156户严损户元旦前全部完成新居建设。
应对疫情方面,去年,省应急管理厅线上线下指导了1385家重点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安全防范工作,对全省400多个在用集中隔离点、30家定点医院和1711家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落实安全服务全覆盖。
牵头搭建“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监控预警融合平台
2020年,省应急管理厅启动各类应急响应59次,维持响应天数达77天。在风险挑战面前,广东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珠海长炼公司发生“1·14”危化品泄漏爆燃事故,危化品监测预警平台提前39秒发出预警信息,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揭阳“9·9”危运车追尾事故,29.5吨苯酚泄漏,省应急管理厅与省消防救援总队并肩作战,调集41辆消防车、15套远程供水车组、351名消防指战员连夜增援,调集68辆大容量专业吸污车、170余名应急抢险人员现场支援,确保了下游上百万人的饮水安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背后,信息化建设是应急管理的“制胜一招”。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东已建成基于24个部门57个方面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智慧应急走在全国前列。
这其中,广东牵头搭建了“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智能监控预警融合平台,接入省内外在粤运营的76万辆重点车辆定位数据,接入4.85万辆“两客一危”车辆智能监控视频数据。
王中丙介绍,依托“数字政府”数据资源,利用全省车流、人流、用电量以及复工复产等趋势信息及大数据,充分发挥无人机VR、AR技术、卫星通讯、自组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即时连接零距离、场景即时传播零时差、指令即时下达零延误,保障了灾区道路、电力、公网中断条件下的通信畅通。
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去年6月,清远佛冈洛洞村遇险的18名群众在遭遇水灾无公网的条件下,向亲人打电话报平安;台风“海高斯”来袭前,全省25717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9549名渔排养殖人员全部上岸避险。
有重大隐患且整改不到位企业将上“黑名单”
在疫情中,生产装置不连续生产、员工频繁流动等因素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小挑战。对此,会议强调要落实好复工复产“六个一”、化工行业“四令三制”等机制,加强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
在落实企业责任方面,按照应急管理部的部署,我省将推动落实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主动报告制度,与审批换证、监管执法等挂钩。在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探索实施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管办法,推动将有重大隐患且整改不到位不落实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加大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强化事故后追责问责。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接下来,广东还将加快推进全省“智慧应急”一体化建设。严格执行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制度,提升重点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
广东将统筹加强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和管理,建立与人口密度、城乡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快速调拨机制,简化救灾资金审核拨付流程。注重灾后重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动巨灾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落地生效。
与此同时,统筹推进“1+1+4+4+N”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省级层面建设1个省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抓紧启动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和潮州、肇庆、湛江、韶关4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河源、清远、韶关、梅州等4个省市共建的矿山救护基地基础设施,支持各地各部门建设基地,形成基地群、保障群。
广东还将全力打造森林防灭火、应急航空、危化品、抗震救灾、矿山、三防、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10支地方专业队伍;推动省航空护林站改革,组建省级应急航空救援专业队伍,将职能由执行单一森林防灭火任务拓展为承担多灾种救援任务。与之相匹配,广东将通过建立全省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系统、广东应急大仓库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粤应宣
图/人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