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我觉得‘双区’建设既‘高大上’,也‘接地气’,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1月21日,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宝安湾垃圾分类处理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陈琼分享了其经历的“双区”建设故事。
“去年开始我明显感到,身边来自港澳的同事和朋友越来越多了。”陈琼说,从身边的朋友了解到,去年一年光深圳前海便新增孵化香港创业团队80多家,还有港籍青年到深圳当公务员,“我觉得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双区’建设牵引着大湾区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她还发现,大湾区的交通更便捷了。“去年底,赣深高铁通车,试运行时我受邀请去体验了一次,从深圳到惠州、东莞只要十几分钟,进一步拉近了深莞惠等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
陈琼所在的城市环境也更美了。“经过治理,深圳的所有河流都实现‘不黑不臭’,我们宝安区的茅洲河从‘墨水河’到现在成了‘碧水河’。”陈琼说,过去两年,深圳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升个体文明素养,促进城市文明。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的习惯,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50%。去年,深圳首次发布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报告,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真正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名环卫工作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为湾区人,我对大湾区明天的生活有很多期待。”陈琼希望,大湾区各城市的交通网络能织得更密;城市间推动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更优质、便利的生活圈;共同规划运营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建设,合力破解“垃圾围城”等城市治理问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 徐雯雯 魏丽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 徐雯雯 魏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