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读懂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深入实施文化改革振兴工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红色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在广州代表团分组讨论中,来自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省人大代表谢莹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要“鼓励全民‘读城’,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建立‘刚性’机制、体系,还需要培育保护传承自觉意识的‘软性’社会环境。”
“在对博物馆的参观者统计中我们发现,一些博物馆的参观者百分之八十来自省外,本地参观者不到百分之十;红色场馆的参观者中,一些党员干部表示虽然在广州多年却是第一次来。”谢莹说。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有很多因为求学、工作等原因留在城市的“新移民”。谢莹认为,要让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自觉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首先要倡导“读城”,读懂城市的独特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肌理。“读城”不仅是增强城市本土居民文化认同感,留住他们的乡愁,对城市“新移民”来说也是在传承中创造新的共同记忆,形成他们的乡愁。
谢莹建议加强将历史文化知识纳入行业系统干部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全民“读城”,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因为读懂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建立“刚性”机制、体系,还需要培育保护传承自觉意识的“软性”社会环境,二者形成合力,将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传承。
依托文物单位馆藏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切入点。“但我省还有大量的文物单位在文创开发方面面临着事业单位性质、财政机制等方面的制约,一些博物馆的文创品只能停留在设计或是样本上,难以真正走向群众、走向市场,因此不能满足文旅融合下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失去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因此,谢莹建议加强文化和旅游、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协同,积极研究、推进完善出台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配套政策举措,从而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徐雯雯 魏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