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选择退出市场的培训机构,建议执法部门积极介入,引导培训机构良性退出”“对私人家教活动加强监督管理,杜绝超前、超标、超时辅导”……1月20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松在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的建议》(下称《建议》)中提出,“双减”政策执行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仍须引起关注,并提出了多个建议。
▶现状:新旧制度交替使教育公平面临新挑战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广州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就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三方面先行先试,印发《关于坚决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广东省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方案》,打造“双减”工作相关案例也被教育部肯定。
但是,谢松认为,“双减”政策精神的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政策执行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仍须引起关注,其中包括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未根本改变,中小学生学习考试压力依然较大;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性调整以来,新旧制度交替使教育公平面临新挑战;校外培训行为整治措施面向社会的解读不够清晰,不利于家长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也不利于培训机构转型合规经营。
▶ 建议: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
因此,谢松提出,建议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其一是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制度。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细化相关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评价的专业水平,加强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教研,增加作业、课堂提问、小组研讨汇报等过程性评价比例,增强结果性考试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学校要积极面对“双减”政策对教育质量的挑战,加强体、美、劳等课程设置,加大相关教育资源投入,解决相关课程师资和设施不足现象。在限制作业量的要求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大纲目标,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探索建立分层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优补差,并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分层布置作业。进一步优化小升初、初升高升学考录机制,公开标准,加强考录后续审查,杜绝秘考、掐尖考,尤其是强化相关学科的升学加分引导、市场监管,避免素质培训变成新的负担。
▲谢松(左一)
其二,探索校际资源共享,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均衡。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和教师交流轮岗等制度设计,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推动实现校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借鉴北京市中小学生开放型在线辅导的经验,统筹各校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等技术手段,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普惠性家教服务。吸收一部分市场化培训机构解散后释放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充实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优化现有学校办学质量。
其三,合理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学生课后服务资源及形式。在个性化课程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如,鼓励民办社会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和专业化管理经验,积极与学校进行课后托管项目合作;鼓励社会志愿者、家长等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探讨从制度上保障在职家长参与校园活动的可能性。通过密切“家—校”“企—校”“职—校”联系,将生活常识、社会实践及科学素养等内容纳入课后托管,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
最后,他建议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的协同监管体系,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及退出机制。校外培训治理不仅涉及教育部门日常监管,还涉及民政部门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登记、市场监管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登记和收费、公安部门的涉稳事件处置、金融部门对资金的监督管理等,需要建立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的宣讲和执行力度。对于学科类机构转型为非学科类机构的情况,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转型的具体模式和程序加强政策指导。对于选择退出市场的培训机构,建议执法部门积极介入,引导培训机构良性退出,防止有的机构恶意圈钱、转移财产,尽快明确机构清退的标准流程、标准通道和快速利益调解方案,引导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对私人家教活动加强监督管理,杜绝超前、超标、超时辅导。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通讯员:关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关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