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松向大会提交《关于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海港、空港资源配置,加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海港和空港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建议多措并举推动港口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优化软硬件设施、强化协同配合,持续推动大湾区国际空港业务发展。
▲广州海关所属南沙海关关员在南沙汽车口岸对出口汽车进行监管
▶现状:大湾区三大机场存短板弱项
海港和空港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谢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两个重要的战略发展区域,共同特点是外向型经济发达,口岸国际业务繁荣。借鉴长三角港口群、机场群发展经验,对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目前大湾区港口群整体资源不及长三角,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比如在智能化建设方面,目前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已实现自动化作业,大湾区仅有广州南沙港四期首个自动化码头在建,尚未投入使用。
他认为,大湾区和长三角空港国际业务各有优势,但具体从航点数量、基础设施等方面看,大湾区三大机场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航点布局过于依赖中国香港机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此外,普通物流货物、冷链冰鲜产品等仓储保障能力也有所不足。
▲谢松(左一)
▶建议:加快推进“大湾区航空货站”建设进度
由此,他提出建议,其一是多措并举推动港口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统筹规划大湾区港口群建设,建议广东省层面设立港口群建设工作组,结合各港口主营商品、软硬件条件、区位特点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明确功能定位,减少同质化竞争,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港口群建设格局;加快港口软硬件设施建设,如加快对广州港码头卡口系统及围网等老旧设施的改造升级,建设口岸信息化共享平台,推动南沙港一期、二期、三期码头物流一体化建设,加快南沙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加大粮食港口仓储供应等,进一步提升港口吸引力和竞争力;扩大港口群内外辐射范围,国际网络方面,结合港口发展规划,拓展广州港、深圳港外贸航线,尤其是开辟更多欧美集装箱航线、汽车滚装船航线,增加班轮频次,更好满足企业时效需要。国内网络方面,结合大湾区小码头众多的特点,由政府牵头推动“一港通”“组合港”等模式的水水联运,大力推广南沙疏港铁路开通后的海铁联运模式,吸引更多华南、华中等更广阔腹地的货源进出。
其次,优化软硬件设施、强化协同配合,持续推动大湾区国际空港业务发展:完善机场货运航线网络,研究制订货机航线专项扶持政策,综合考虑航线距离、运营成本市场需求和装载率等因素,加强对欧洲、南美等重点地区的货运航线的培育投入力度,争取更多优质航点、优质航线、优质航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以广州白云机场三期和综保区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整合广州空运口岸场所资源,推动解决“光刻机”“光刻胶”等特殊货物进出口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围绕重点商品加快推进口岸仓储设施建设,系统提升货物通关仓储保障能力;推动大湾区各口岸协同发展,探索中国香港安检“管制代理人”制度(将货物安检前移,交由货代负责货物安检)在白云机场试点的可能性,突破机场安全检查通过能力的瓶颈,保证航空货物的快速交付,加快推进“大湾区航空货站”建设进度,推动白云机场与海运枢纽无缝对接,争取实现货物在南沙出口集结中心提前完成集散分拨、安检和通关手续。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通讯员:关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关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