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主张不是一张好药方。”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不能把疫情问题政治化,抹黑、指责、鼓动搞对立。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给全球正常的生产贸易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对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很大冲击。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枢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导致许多国家对中国制造的防疫物资需求增强。这本是受疫情影响出现的特殊情况,美国的政客却以此为借口,鼓动本国经济和中国“脱钩”,提出要把在中国的外国企业搬回去,由此引发国际社会对“脱钩论”的激烈讨论。
“脱钩论”本质上是还是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美国保护主义抬头,政客操纵舆论和民意,挑起贸易摩擦,强推制造业回流。比如,白宫贸易顾问莱特希泽声称,“条件反射式离岸外包时代将结束”,“在中国等新兴国家生产的美国企业很快就会把生产带回国内”。在美国疫情肆意蔓延的不利局面下,他们频频指责中国,主动挑起“脱钩论”,“甩锅”卸责的目的不言自明。
即便有人想“脱钩”,中美也很难事实“脱钩”。每年600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互为前三大贸易伙伴,年均600万的人员往来,中美的利益关系远比想象的复杂。如今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和供应链结构是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依赖性,试图将供应链从中国直接转移出去太不现实,很多跨国企业也不愿意撤回去。一则是看中中国的庞大市场,大多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最后还是卖给中国;二则搬迁成本巨大。诚如美国银行报告显示,假如将iPhone手机的生产转移到美国,苹果公司将不得不额外收取20%的费用以弥补更高的生产成本。瑞银在一份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企业急于离开中国的现象并没有出现。”相反,包括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在疫情期间还来华投资,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性进程,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商品和资本的流动、科技和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全球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就关起门来,重回相互隔绝、孤立发展的状态。开放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中国一直顺应大势,扩大对外开放,倡导多边主义,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一极,中国极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国际经贸合作,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任何与中国“脱钩”的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操作起来也是不现实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最需要的是放下执念、同舟共济、团结合作,而不是把精力用在“脱钩”“甩锅”上。
(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