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议题,全国两会的“重头戏”。
由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对年度工作提出建议,由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对中国人来说,《政府工作报告》堪称最鲜明的风向标,最直接、最明确的信号。
创业、工作、贷款、消费、上学、医疗、炒股、买房……它影响每个人,影响方方面面。
所以,会看报告,至关重要。
怎么看,才能看出更多信息量?比较,是个好办法。
小夏对比了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发现的秘密告诉你。
01 形势判断
政府工作报告会对当前和今后形势作出分析、预判。用词极简,差别仅在毫厘之间。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需要应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
今年呢?
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异常艰巨、前所未有。其中意蕴,值得体会。
02 减税降费
放水养鱼,让企业轻装上阵,这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2019年,要求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强调困难再多也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今年,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从1亿多到近两亿,再到超2.5万亿。力度,持续加码。共度时艰的意味,尤为明显。
留得青山,很容易想到绿水青山,其实不是,应该对应的是“留得青山在”。
为什么今年不提具体的GDP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未来。
03 过紧日子
减税降费,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税收。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
2019年更“直白”——“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很大压力。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
今年呢?过紧日子,要求更具体。
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真正,不是对应假,更不是说以前的紧不够“真正”,而是一种强调,一种提醒。
提醒什么?思想层面要真正意识到,行动要真正跟上思想。
就业之于扶贫,至关重要。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04 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历来都是“重要角色”。
2018年,报告中提及“就业”二字22次。2019年30次。今年,39次!
今年的39,不是简单的同比增加9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仅有一万字出头,相比往年锐减一半。所以,这个39的“含金量”,非比寻常。
除了提及频率,还有“地位”。在2019年之前,就业只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予以强调。
2019年,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被置于年度政策取向之中,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并列。
今年,进一步“升级”。今年报告未提具体的GDP指标,而是强调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来看几个数据。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失业率为多年来最低。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
也就是说,近年来,就业工作平稳、有力,卓有成效。
还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年度目标。
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
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今年略有不同。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几个数字,都有变动。变动里,蕴含信息量。
在2018年的报告中,有一段话解释了为何制定当时的增长目标:从经济基本面和就业吸纳能力看,6.5%左右的增速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不唯GDP,已深入人心。但经济增速,与就业直接相关。也正因此,今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说明: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要看到,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数字降了,压力只多不少。
扩大消费,与群众直接相关。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通讯员 谭札烽 摄
05 消费
和就业一样,消费的重要性,逐年攀升。
2018的报告,要求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2019年强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今年则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扩大内需,“升级”为一个战略,这是疫情以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
战略,不是零敲碎打的措施,更重要,层级更高。
而内需,简单来说就是消费、投资等几大块。消费,与每个人直接相关。
今年报告中提出,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等等。
消费意愿和能力如何提高,这又涉及减税降费、就业等相关内容。
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紧密关联。
关于消费,还有个数据值得注意: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2018年2.1%,2019年上涨2.9%。
2020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疫情之下,价格尤为牵动人心。各地都为保供稳价,做了大量工作。
继续保、继续稳,至关重要。
06 房地产
楼市,总是自带流量。疫情之下,更加吸引目光。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处提到房地产,分别是“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行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19年,3处。分别是房地产税立法、改革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以及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3处的位置,分别在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和民生保障部分。
今年呢?有1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住不炒,今年以来多次重申,这是底线。平稳健康发展,算是总体要求,近三年来用词没变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因城施策。
四个字,大有乾坤。
其实,干货还有很多。强行收尾,下期再会。
文、编/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