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我们还需要书吗?
虽然知识的传播
早已脱离了纸介质,
但书籍仍然被许多人喜爱着,
因此,也有一群人
在坚守着书店这个行业。
今年,疫情之下的南国书香节再次让广州的实体书店成为焦点。经受住近年来网络电商冲击的实体书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越挫越勇,走出不一样的路。
行业的坚守、爱书人的支持,凝聚出一脉羊城书香。当书页摩挲于指间,我们打开的是精神世界,流连的是现实生活之外的净土,可享受片刻宁静与放松。这大概便是书的魅力。
阅读不缺席
嘉年华准时上线
8月21日-8月31日,2020年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如约而至。在书香节期间走进书店,我们不难发现,书店中的人流量相较之前增加了不少,由此带来的消费也有了提升。一整天下来,书店里的人络绎不绝,男女老少都有,捧着一本书就进入自己的小天地。在书店中走一走,不难感受到广州市民们对阅读的热爱。
今年的书香节羊城书展,一改往年以一个展览空间为主会场的形式,联动线上云平台展销和线下实体书店,组织全市国有书店、特色民营书店共60家形成分会场矩阵,打造不同主题的阅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图书展销,营造主题多样的书展氛围。
全民阅读
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暨数字阅读趋势报告(2019)》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在区域全民阅读指数方面,广州位列第一。根据报告,广州连续三年领跑全民阅读指数。数据对比发现,广州个体阅读活力优势明显,综合阅读率、日均阅读时长、亲子阅读时长等多项居民阅读行为指标位居榜首,可见广州城市阅读氛围较为浓郁,广州人是真的很热爱阅读!
“危”与“机”并存
实体书店各显神通
对于诸多实体书店来说,这也是它们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参与到南国书香节中来。
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实体书店乃至实体经济,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书店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流量的锐减和库存的积压,以及租金薪酬等费用支出的压力等。这无疑是一场危机,但同样也是“危”“机”并存的挑战。
钟书阁广州店的店长张文在采访中表示,想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危机中顺利存活下去,与其盲目地等待和抱怨,不如在狭缝中寻找新的经营方式。在疫情期间,钟书阁启动“疫情期线上业务和送货到家”的服务模式。
扶光书店也是不断根据实际调整经营策略的佼佼者。该书店的保利时光分店是民营实体书店中空间较广阔的一家,走进其中,可感受到经营者对空间的用心打造——“城市广场”根据当下关注的文化焦点,定期与不同的作家、艺术家合作,设置各类画展、文创产品专柜、图书主题陈列等;店内各类分区也定期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布局,时时有新体验,并适时推出各类优惠活动等吸引读者。
事实上,实体书店的危机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从事图书行业18年,张文见证了这个行业从繁盛到衰败,又重新站起来,实体书店因势而变,随着人们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的变化,摸索着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书店=图书交易所?不!
颜值吸引力和社交功能不容小觑
过去的书店不注重外观设计与内部装修,用户体验较差,功能较为单一,商品也仅仅是书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消费的追求提高,实体书店也逐步进行转型,经营理念也随之改变。
现在我们走进一家书店,会看到书店经过精心设计与装修,极具颜值吸引力,很多书店都追求个性与特色,同时,书店也承载了更多的功能,走进书店,我们不仅能看书购书,还能拍照打卡、喝咖啡、听讲座等等。书店的社会角色和功能都在发生转变。
被誉为“上海最美书店”的钟书阁,今年5月份在广州永庆坊开了华南第一家门店。书店的设计装修独具特色,美轮美奂。书店外观的字幕玻璃墙,与庄严的深色木饰大门,就吸引了很多人来拍照打卡。店内的立面墙设计添加了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的文化元素——“镬耳屋”,自成景观。二楼的咖啡厅长廊拼花木地板烘托舒适闲趣,低头阅读之余,抬头放松的时刻,读者会发现深棕天花中,广式满洲窗流光溢彩。漫步店内,总有一些惊喜打动内心。
以“阅读 书写 咖啡 与家人共处”为理念的扶光书店,在外观设计上也同样吸引眼球。入口处的一层层钢筋支架,是这个书店的标志。
这个巨大的工业风地下书城被称为“广州最酷的书店”,店内拥有浪漫的星空舞台,用于讲座、沙龙、签售等活动。
近年来,实体书店更加注重“美”的体验,并且打造出一个体验丰富、内容多元的空间,这既是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与消费需求,也是实体书店重新焕发活力的新探索。钟书阁广州店店长张文认为,“新派的生活方式书店以咖啡+生活方式+第三空间+书店的概念的方式复出,是未来实体书店的走向,不过,无论市场环境怎么发展,图书选品依然是一家书店的核心,也是书店之所以成为‘书店’的原因。”他始终认为书是书店的本质,想做“一家只卖书的书店”。
扶光书店市场部高级经理吴泽莹认为,“书店现在不仅仅是图书大本营,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中心”。扶光书店提出“与家人共处”的概念,把家庭群体作为经营的核心。书店内的功能分区也很好地服务于家庭各个角色,孩子与父母都可以在书店里拥有各自的空间和乐趣。
当然,也不局限于家庭,扶光书店还辟出一个文艺青年专属角落——散步书店,安静的角落里放置了许多文艺类书籍,自成一片小天地。
扶光书店不仅仅是一家大型综合连锁书店,还是社区文化邻居,它提供了社交、亲子活动、学习、休闲、商务活动等空间。扶光书店的读者群自书店开业就成立了,读者们会在线上微信群进行交流,书店内的社交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从阅读延伸至其他活动内容,从书店延伸出更多功能空间,扶光书店正在打造一个内容与服务更加丰富的多元文化中心。
当下书店经营仍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吴泽莹介绍到,城市广场的设计可以类比为城市的户外广场,人们可以坐在凳子上交谈、阅读,这是一个公共休闲区域,而现在会在这里策展,也是对盈利模式的一种探索。
扶光书店内随处都有落座的地方,书店内能看到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吴泽莹说:“(读者)不一定每次来都会买书,但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他们耐下心坐下来看书,先养成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全民阅读的氛围才会起来。”吸引用户,并且留住用户,才能为书店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经历寒冬之后,实体书店当下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但在未来,实体书店如何走得更远更好,仍是一个值得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吾心安处:
阅读点亮城市
书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看书买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情怀的地方,对于每个人来说,书店都是一个令人心安的存在。在扶光书店的吴泽莹看来,书店能带给人心安,“除了工作场所和家庭,大家可以在书店就抱着一本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城市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也不自觉加快脚步,而阅读能让我们慢下来。放慢脚步找一家书店看看书,阅读文字,也是阅读自我,阅读这座城市。
正如张文所说,“书店是城市的肌理,在不同形态的书店中,可以找到不同的阅读城市的方式。在与读书人相遇的故事中,书店是一种不分年龄的浪漫主义。”
书店为人们提供了阅读场所,进而延伸成为一个分享故事、灵魂碰撞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书店成为了城市的人文地标,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书店里除了书本,还有被文字抚慰的灵魂,温暖人心,也温暖着一座城。
阅读如同行走,
读一本书,
如同了解一座城市,
读懂一字一句,
如同走过大街小巷。
我们通过阅读
更好地感悟世界,倾听自我,
进行着一场又一场
穿越时空的心灵旅程,
到达
心之所向。
出品:大洋网
监制:朱文婷
文案/采访:朱文婷、马佩纯
视频/图片:袁世杰、马佩纯,部分图片来源于扶光书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