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133个城市成功入选,151个城市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此外,山东省济南市、浙江省宁波市、江苏省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等33个全国文明城市(区)获得通报表扬。
“恭喜恭喜”“当之无愧”“我是广州市民我骄傲”……翻翻微博、微信,上榜城市被一波波赞美“包围”。文明是现代城市的底色。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一直被视为最具价值的“城市名片”。上榜城市能斩获或蝉联这一重量级荣誉,可喜可贺,着实难得。
城市是人的聚合。文明城市的含金量,最终要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所以能一呼百应、“粉丝”无数,正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在于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创建的过程作为服务群众、惠民利民的过程。创文由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是城与人的温暖互动,更是人与城的美好共赢。
文明,擦亮城市底色。纵观济南、广州等获通报表扬的城市——近年来,山更绿,水更清,碧道蜿蜒,花团锦簇,移步换景;违建治理势如破竹,黑臭河涌被强力去污,“文明餐桌”“公勺公筷”等文明倡导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如火如荼……考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要看它提供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与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创文为契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既抓“面子”又抓“里子”,打造更高品质的城乡环境,让人也成为一道道风景。
文明,托举美好生活。文明牵着民生。创文很实在、很具体,就是着眼于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背街小巷的污渍清除、社区微改造到公共设施老旧破损专项整治,从交通微循环、农贸市场升级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到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感受得到的进步,点点滴滴融入人们的生活,让群众在家门口中感受“稳稳的幸福”。
“城,所以盛民也。”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份肯定、认可,也是鼓励、鞭策。各地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巩固创文工作成果,让文明为幸福“导航”,让美好与生活相伴,让群众有更高的满意度、更多的获得感。
文、编/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