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与广州很多街道不同,番禺区小谷围街包含了一座几乎完全新建设的大学城——广州大学城。2003年1月,广州大学城启动建设,仅用了19个月的时间,一座堪称“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城就崛起于珠江边美丽的番禺小谷围岛上。2004年9月,大学城迎来首批近4万名学生,当月小谷围街道办事处也挂牌成立。
小谷围街从出生之时起,就书写了一个创造与创新的故事。
经过10多年发展,小谷围迎来了华丽蜕变——从一个静谧的江心农耕小岛,变成一座人文荟萃的大学城。如今,在面积17.9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上,总人口约有23.3万人,其中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约有20万人,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使这里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科创与人才资源最为集聚的“宝库”之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这正是小谷围街道与大学城管委会的工作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如今,番禺区小谷围街誓要将创造与创新的故事越写越精彩,越写越充实。今年2月,《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广州大学城被列为广州试验区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小谷围更大责任和使命。12月6日,2020年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暨科技创新大会将举行,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小谷围再次成为创科界瞩目的焦点。
广州大学城航拍图
“广州大学城被纳入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站在新起点上,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番禺区小谷围街党工委书记黄浩霖表示,小谷围街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把广州大学城、小谷围街经济社会发展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牢牢抓住重大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把握大学城“智核”“人才核”定位,紧扣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力将大学城建设成为平安稳定之岛、环境示范之岛、科技创新之岛,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谋好篇,使大学城成为广州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名副其实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黄浩霖表示,广州大学城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也已经吹响,区域定位也更加明确,在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美好的规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使大学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结合大学城的发展,小谷围街初步想法是紧紧抓住“五个新”,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当中抢新机、下先手、立新功。
落实“五个新”:全力建设广州试验区大学城片区
广州大学城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优势来自于高校企业科研和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势。目前,广州大学城有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117个(其中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相关的实验室有29个)、工程技术类研发中心149个、相关重点企业22家(其中与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业关联的有15家)。这些资源是大学城特有的、得天独厚的。
“对于小谷围街来说,首要的是培育新产业。广州市、番禺区也高度重视大学城的产业发展和谋划,目前广州市已启动大学城片区的产业规划和土地规划提升工作,成立了番禺区大学城工作专班,统筹谋划大学城片区产业规划,从而掌握最全的资源底数,做好最实的产业规划,形成最强的区域合力,加强科学精准的产业趋势研判,集中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优质企业,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实验平台。”黄浩霖说。
黄浩霖表示,小谷围街将全力支持已落户番禺龙头企业,助它们发展壮大,并培育引进更多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方面的龙头企业,同时紧盯着高成长性企业的“瞪羚”计划,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并为这类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营造更优的创新生态,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和新型智慧应用等成果在广州大学城率先落地,助力集聚资源,带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发展。
大学城北亭广场将变身为“航母”级创新创业基地
在打造新园区方面,广州大学城现有数字家庭、健康产业、IC基地等20家产业园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面积约18万平方米。目前,小谷围街已经引入国内顶级的双创园区运营机构,建设12万平方米的大学城青创汇项目,计划明年初就可以投入使用。投入56亿元建设56万平方米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打造就业指导、创业服务、交流展示的公共空间,建设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高新科技枢纽、大学城中轴线上高品质的TOD城市综合体、活力多元的优质产业孵化基地,为拓展大学城科创研发水平,为高端创业人才提供更好文化配套和公共管理服务,进一步提质赋能。
黄浩霖表示,在大学城产业园区率先实现壮大一批头部科技企业,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目标,是大有希望的。同时,番禺区正谋划在大学城南岸等周边区域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承接大学城外溢的科教技资源。目前,番禺区已经和华工、暨大、广工签署了初步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学城高校科技产业园区,这必将为大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科技创新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径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企业的需求+市场的手段+高效的技术。
目前,小谷围街牵头草拟了《进一步发挥大学城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市区校企协同,推动《关于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的政策试点、政策优惠抢先在大学城落地,努力满足创新型企业的合理需求,为创新型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高效新技术的诞生栽树铺路。
黄浩霖表示,小谷围街将继续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出台专门针对大学城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为高校成果转化、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将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广州传统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并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建立与相邻区域(琶洲、生物岛、国际科技创新城等)紧密联系,推动大学城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发展的示范区、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推动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转化带建设。
此外,小谷围街将在提供新服务、打造新联盟进行探索。研究成立大学城人才服务中心,构建教育、投资、公寓建设、酒店管理、教育培训、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创业载体运营、招商引资和咨询服务等“上管老下管小”的人才全方位服务体系。争取市、区、高校的支持,引入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机构,设立广州大学城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大学城高校科技成果在穗落地转化。
抓紧“两个点”,提升大学城自然生态与政务服务水平
企业和人才,在大学城工作生活,离不开好生态、好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营商环境已成为高端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
小谷围最不缺的就是好生态。小谷围岛是一座天然江心岛,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接长洲岛,与琶洲岛、瀛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广州大学城共保留了11处原始生态林,规划建造了8个生态公园和3个临江湿地公园,绿地率达55%。大学城中心湖犹如“绿心”,13条河涌连通,形成岛上的水系网。
大学城中心湖碧道
南亭西街涌碧道
今年6月9日,广州大学城水生态示范区建设——河涌堤岸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其中,作为子工程的大学城碧道工程也已启动。
据了解,广州大学城生态碧道长约25.14公里,通过重新构建水生态植物系统,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构建特色生态景观与游憩系统,提升大学城生态环境。
黄浩霖表示,大学城生态绿道建设已经完成,融入“碧道+人才”理念,让大学城学府文化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不仅彰显了区域人才文化魅力,还为科技创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空间,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焕发了番禺岭南水乡新活力,不断推动大学城环境提标提质提效有新突破,合力共建生态、宜居、美丽的大学城。
去年,广州大学城智汇谷智慧政务大厅揭牌成立,这是番禺区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打造的智慧政务大厅,也是除番禺区政务服中心以外,全区功能最全,可办事项最多的智慧政务大厅。该大厅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最大限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6月,番禺区在广州大学城率先试点建设5G+VR“政务晓屋”,利用5G+VR技术,打造“政务晓屋”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的“面对面”政务服务以及贴心的“手把手”全程指导。
“未来将在广州大学城布局更多5G+VR‘政务晓屋’,让政务服务跟着企业走、跟着人才走,实行贴身服务。”黄浩霖说。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肖桂来 通讯员 小谷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