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记者12月3日获悉,在华南理工大学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简凌锋凭借自信的青春风采、出色的现场问辩,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点赞。由简凌锋与导师闵永刚教授共同创立的高教师生共创组项目《塑料黄金——特种聚酰亚胺的中国力量》,获得了大赛金奖。
与他们同时获得金奖的,还有广东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车洲的自主创业项目《参芪草——助力西部乡村振兴的参芪草》。该项目还获得了本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单项奖“乡村振兴奖”(全国唯一)。
12月3日下午,简凌锋和车洲两名广工学子分别就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等方面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简凌锋:颠覆特种聚酰亚胺行业的中国力量
“没有特种聚酰亚胺,就没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研三的学生简凌锋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简凌锋介绍说,特种聚酰亚胺材料是综合性能较好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可长期耐受各种极端工作条件,主要用于制备手机柔性屏幕盖板,实现手机的弯折、卷曲等操作。
在国内,特种聚酰亚胺属于紧缺材料,简凌锋经过不断学习和实验,带领团队通过创新的工艺、技术路线实现了材料快速产业化,努力缓解国家在相关领域高价进口的局面,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谈到自己的项目《塑料黄金——特种聚酰亚胺的中国力量》,能够获得大赛金奖,简凌锋表示,自己在创业和比赛过程中获得了学校很大的帮助。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5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新产品中间试验的场所)和性价比很高的咨询服务,公司注册、财务等各方面都有专业人士对接,为我们小型公司的快速成长给予了便利。”
简凌锋介绍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不耽误赛事进度,切实做到“停课不停学,备赛不停歇”,学校及时出台备赛指引,组织师生线上备战。
为了不辜负学校的期望,简凌锋和他的团队积极进行赛前演练,实在累了,就趴在桌上歇会。就在比赛前的晚上,半夜两点就业指导中心凌辉剑老师驱车到酒店帮团队抢修设备。
简凌锋表示,在将近一年的备赛和比赛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二级学院和重点项目课题组进行重点项目挖掘和指导动员,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切实解决项目实际困难。
对于今后的创业思路,简凌锋表示,番禺是一块人才沃土,自己在这里得以培育,也将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大学城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很好的配套服务,自己在项目研发等方面得到了学校,以及番禺区大力支持,加速了自己项目落地。他将发挥敢想爱创的创业者精神,把创新成果转化在番禺这片热土上,为番禺经济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车洲:孕育脱贫攻坚路上的“神奇草”
车洲,出生于甘肃陇西一个药农家庭,是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7届毕业生,始终牵挂家乡的药材产销困境,立志在大山中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在学校,他学习掌握了运营、营销、电商等管理专业知识,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他的自主创业项目《参芪草——助力西部乡村振兴的参芪草》不但获得了大赛金奖,还获得了本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单项奖“乡村振兴奖”(全国唯一)。
车洲介绍说,早在2014年,他就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在学校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团队,并成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享受了学校全链条的创业孵化扶持。经过六年的沉淀和打磨,他带领团队成员在家乡甘肃陇西和青海等地深耕“参芪草”扶贫项目,开启道地中药材产地振兴之路。
车洲介绍说,“中国药都”甘肃定西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依旧保留了中药材种植传统。然而当地信息闭塞,药材出售时常遭受恶意压价;再加上散户种植,品质参差不齐导致许多药材陷入滞销障碍,地区经济增长困难,药农收入难以保证;同时,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及经营思维的固化,使当地缺乏现代化人才,创新意识不足。如何解决产地痛点、同步小康、振兴产业,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车洲和他的“参芪草”团队在广东工业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下多次前往陇西县、通渭县等药材原产地考察,并实地参与党参、黄芪和冬虫夏草的生产加工过程,最终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化产供销体系和乡村脱贫致富新模式: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升当地的药材品质,与当地政府和甘肃农科院联办生产合作社,采取保护价收购措施保障药农收益,自建业内B2B中药材交易的“阿里巴巴——药材帮”平台,联通各大药企,帮助当地中药材产地打通产品销路。
6年的耕耘,项目每年提供超过1400个就业岗位,助农增收超过3300万元,成功帮扶571户、3560人脱贫致富。
今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销售情况低迷,而电商直播车道的销售却高速增长。车洲和他的“参芪草”团队迅速寻求直播合作,与业内翘楚——老百姓大药房联合直播,推广优质鲜虫草。直播活动当晚便销售虫草5.3万根,销售额达168万元。此外,项目还积极通过知乎、微信等平台创建电商运营流量池,为直播快车加码,最终交出一份让药农和合作方都满意的销售答卷。“互联网+”为“参芪草”的产与销插上翅膀,不但解决了疫情期间药材滞销的难题,还为交通不便的山村提供了通往“山外”的“销售捷径”,赋予当地药材生机活力,成为扶贫攻坚路上的“神奇草”。
番禺区: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引领,创新人才培育也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依托广州大学城独一无二的“智核”,番禺吸引众多高精尖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大量高科技企业集聚,科技创新强区建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科技创新的成效越来越明显。2019年,番禺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中排第十三名,创新驱动发展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和人才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这正是番禺吸引投资者、创业者的一大优势所在。近年来,番禺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将广州大学城和南站商务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一区三城十三节点”空间布局,推动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入选广东省首批“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加快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华南理工大学-番禺国家大学城科技园区等省、市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引导和吸聚更多优秀人才首选番禺创新,打造人才创新优质生态圈。
为了巩固番禺人才优势,加快集聚现代产业高端人才,番禺深入实施“1+4”产业人才政策,从2017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4亿元经费用于产业领军人才的资助、奖励和配套服务,引进虎牙科技、日立电梯、广汽乘用车等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同时挖潜广州大学城丰富的科教及人才优势,实施“青蓝计划”,以赛代评,吸引粤港澳和国内外青年人才项目参加,2017年以来共遴选超400个优秀青蓝项目并吸引落户番禺。番禺区还全面启动广州大学城人才小镇项目建设,将广州大学城打造成为创新资源密集、成果转化高效的大湾区重要创新极,为粤港澳青年带来重磅红利。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肖桂来 通讯员 袁辉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李波 肖桂来 通讯员 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