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9月27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南沙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报告指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加快集聚人才和高端创新资源,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南沙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海洋极端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纷纷落户……近年来,南沙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会议期间,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局长钟伟彬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将充分发挥南沙作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交汇节点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科技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南沙加强高端科创资源集聚,其中,中科院与广州合作建设的南沙科学城,其目标正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届时,明珠科学园建设成为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一流科学园。此外,南沙还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一大批重点围绕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已在南沙形成集聚态势。 筑梦星辰大海。广州南沙航天产业又有新动作,2021年9月26日,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在南沙区正式运营。届时,南沙将具备快速形成中科宇航运载火箭的量产能力。南沙持续加强打造技术发明引领地,聚焦“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力争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日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推出多项重磅人才创新政策,标志着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正式启动。
未来五年,南沙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更大力度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在科技人才评价、技术移民等方面探索新路径,打造人才汇聚首选地。同时通过“科创16条”的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的一流营智环境。良禽择木而栖。南沙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做大做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完善创投贷融生态圈。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倍增计划,探索离岸双向孵化,打造一流孵化育成体系。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氛围。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董业衡、耿旭静 通讯员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