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进方舱的第一个早晨,给大家看一下方舱是怎样的,这是淋浴区……”最近,一段以第一视角记录广州琶洲方舱医院生活的视频日记火了。11月22日,来自广州的“水下摄影师”林昊旻在确诊新冠肺炎后被转运至琶洲方舱医院,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起“方舱日记”。视频中他积极乐观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不少网友为他加油打气,最受关注的一条视频获得了300多万播放量和2万点赞。
“我想通过手中的镜头记录自己在方舱的经历,分享真实的方舱日常。”在方舱,林昊旻既是一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也是为其他患者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还是记录着方舱生活点滴的“首席摄影师”。他向记者讲述了琶洲方舱医院的生活,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鼓舞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
住进方舱医院:从恐惧焦虑到积极释然
“当时,觉得喉咙干,身体发冷,全身乏力并伴随酸痛,随后发烧。”11月21日,家住海珠区某小区的林昊旻突然发烧,整夜失眠,持续至次日中午。22日下午,他收到小区的居委会通知,其感染了新冠肺炎,需要立即转运至琶洲方舱医院。
“第一感受是恐慌,转运前一晚失眠。”林昊旻此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方舱的信息,得知即将前往方舱医院,内心倍感压抑和不安,对接下来的生活感到担忧。在前往琶洲方舱医院的路上,他拿起手机不断地搜索一切有关方舱医院的信息,情绪也焦虑了起来。
然而,在抵达琶洲方舱医院后,林昊旻发现“琶洲方舱医院的环境远超预期”,恐慌和不安慢慢地消退。林昊旻到了指定舱区后发现,场地宽敞,灯火通明,空气通畅。除了床位区外,还分有护士站、卫生区、洗衣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林昊旻和同行的伙伴步行前往指定的床位,领取的全新的被子、床单、枕头等物资。同时,林昊旻还收到一个爱心大礼包:沐浴露、剃须刀、眼罩、耳塞……“工作人员很用心,细节做得很好。”林昊旻说,爱心大礼包区分男士使用和女士使用,在男士的大礼包中会有剃须刀,而女士的大礼包则有女性专用物品。另外,琶洲方舱医院配备了专业的医护团队和志愿者队伍,“舱友”们生活各方面得到了照顾。
林昊旻在琶洲方舱医院接受治疗后,身体正在逐渐恢复,除了轻微咳嗽,其他症状已经消失。“亲身经历了琶洲方舱医院的环境后,他消除了此前的忧虑,也一扫心里的负面情绪。”除了身体的恢复,他的情绪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确诊时的恐慌和不安,到如今的释然和积极记录生活。
用镜头记录方舱日常:经历了许多“第一次” ,盼用自身经历激励他人
林昊旻是一名“80后”,倡导“热爱生活,分享美好”的生活理念。他在广州一家潜水俱乐部的担任潜水教练,同时也是一名影视编导,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
11月23日早上,在拍摄视频素材的林昊旻从广播里得知方舱正在招募志愿者,便想发挥自己的特长,用镜头记录琶洲方舱的生活,于是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
当天,他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方舱日记”,在视频里他操着“广普”介绍了琶洲方舱医院配套设施、整体环境、物资保障等情况,引起不少网友的关心,视频获得了300多万播放量和2万点赞。不少网友为他加油打气,“加油”“为你点赞”“心态好”是最常出现在评论区的字眼。
他的视频里记录了“舱友”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起床散步、打太极、练体操、有序排队洗漱……在他的镜头中,有热爱生活的“舱友”们,有忙碌的医护人员,更有温暖互助的志愿者。
在琶洲方舱医院短暂的日子里,令林昊旻印象最深刻的是舱内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都是由‘舱友’组成,他们在身体状况好转情况下,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在别人还在梦乡时,志愿者已经早起派发早餐;醒来时,桌面上已经摆上热乎的早餐。50多名的志愿者队伍协助医护人员为600余名患者服务,负责一日三餐配送、组织人员参加核酸检测、协助工作人员搬运物资等。
“这段时间经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确诊新冠肺炎、第一次来方舱、第一次在方舱做志愿者……”面对突然的关注,林昊旻说,他希望用自己经历鼓舞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积极调整心态,走出心中的阴霾。“我想用自己经历告诉和有类似情况的人,不必恐慌,积极调整心态应对。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和压抑的情绪。”“接下来,我会继续拍摄自己生活状态,拍摄更多视频故事分享给大家。”林昊旻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作林、申卉
图、视频/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