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如何保障血液透析患者及时就医备受关注。
康鹭片区医疗保障组与海珠区凤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内各大医院等多方高效协同,按照“分级分类”“统筹安排”的原则,接通了38位患者的“生命线”,成功守护了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11月29日,广州日报记者直击了血液透析患者闭环收治的全过程。
11月29日,接血液透析患者的救护车抵达海珠区康鹭片区。
在管控区接血透患者
11月29日傍晚,天色刚刚暗下来,设于康乐小学的康鹭片区医疗救助站内,穿着“大白”防护服的医生阮敏坚,一边忙着处理手头的其他工作,一边赶紧上了一辆救护车。
“你们准备好,我们马上到。”
过了约5分钟,救护车来到第十六网格一处大院门口,耐心等待一名50多岁的李姓血液透析病人。
医生阮敏坚抵达血液透析患者楼下。
阮敏坚说,病人肾衰竭多数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如果未得到尽早治疗,轻则出现气促等症状,重则危及生命,“他们身体比较虚弱、免疫力相对较低,大多以老年人为主,需要每周做一次以上的透析,现在定期透析就成了一大难题,但他们最多只能慢半天或者是一天,所以我们尤其要关注”。
考虑到上机时间长,该患者决定吃完晚饭才下楼。6点左右,他在儿子的陪伴下,与阮敏坚见上了面。
据悉,从今年9月开始,他每周一次到医院做血液透析,这波疫情一来就很有可能延误治疗,但各类工作人员为接通这条“生命线”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一开始有点担心,后来就比较信任他们了,各种对接做得都不错,我们比较放心。非常感谢社区和街道的工作者,医务人员也辛苦了,希望广州越来越好。”患者儿子说。
既要满足患者就医权利,又要将外溢风险降到最低,往返于患者家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这条线路必须做到闭环管理。阮敏坚为患者做了抗原检测,确定结果为阴性之后,对方出示健康码绿码、24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签订《外出就医闭环承诺书》,搭上了救护车。
根据安排,晚上6点半以前,阮敏坚将三位血液透析患者全部接上了,随即送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透析治疗。可以预计,待治疗完已经是次日凌晨了,患者届时将会被安全接送回家。
患者在医生陪同下到达医院。
专职护士常常凌晨还在忙
海珠区凤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组负责人李媛介绍,该中心平时主要面向康鹭和逸景叠彩片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本轮疫情以来,截至11月29日,康鹭片区已开展医学咨询15836人,上门诊治866人,包括38名血透病人在内送外就医847人,154名孕产妇在内送外住院230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就医,片区在医疗保障组下设了血液透析小组,并通过居委会和医疗保障热线等渠道对有关情况进行重点摸查,通宵达旦地工作已是家常便饭。随着片区转运治疗工作的开展,如今仍有24位患者需要定期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
在李媛眼里,接通这条“生命线”对服务的精细化要求相当高。24位患者原本基本上是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透析治疗,但11月中旬,该院转为“新冠肺炎病例定点收治医院”,患者要到哪儿去?片区医疗保障组紧急与区内相关医院展开协商,最终,海珠区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三家医院被作为定点医院可做血液透析。
然而,患者治疗时间不同、方案有差别,健康情况随时变化,又不能耽搁,统筹安排极为重要。“我们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疫情之下的透析床位资源有限,因此对有生命危险的患者,我们会优先保障。当然,如果他突然健康码红了,或者核酸检测结果从阴性变成阳性,那我们也会马上跟进,和有关方面积极协调,调整治疗方案,保证能让他们得到及时治疗。”李媛说,信息沟通和调度工作十分细碎,有一位护士平时主要负责这一块,“很辛苦,经常到了凌晨一、两点还在给患者打电话确认床位安排,之后把相关安排发到医疗保障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俊、栾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