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下,“双创”已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创业孵化载体,不断优化创业孵化生态,是广东打造“双创”升级版,纵深推进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专注垂直化与专业化,打造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一是应鼓励创业孵化载体制定产业链规划,精准招商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创业孵化载体与企业共成长。二是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运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孵化效率。三是支持创业孵化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如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在孵企业提供小规模产品试制、中试开发及技术集成等专业化服务。
链接港澳创新资源,提升孵化载体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整合大湾区城市政策资源,强化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支持,参考“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模式,在重要节点孵化载体建立“一站式”港澳青年服务平台,为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提高港澳青年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与港澳非政府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荐项目参与“创青春”“众创杯”等系列竞赛。此外,建立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积极推动港澳优质技术成果到内地转化,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同时,支持创业孵化载体设立港澳创新离岸基地,实施港澳青年大学生的研究实习计划,促进两地交流和学习,实现双创要素跨境双向流动。
推进服务链条向前端延伸,打造“孵化器经纪人”平台。首先,充分利用平台的双边属性,整合湾区创业孵化载体和引导海内外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平台,形成孵化服务与创业项目资源的交叉网络外部效应。其次,促进孵化载体和创业项目精准匹配,如为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技术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等不同类别孵化器匹配对口项目。再次,培养一批从事孵化载体与创业项目对接的经纪人专业人才,培育创业孵化中介服务市场。最后,充分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吸纳更多科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进驻,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孵化生态。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快提升创业孵化载体盈利能力。首先,应改变过去行政依赖和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机制,转而探索市场化建设模式,用商业化思维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创业孵化载体。其次,鼓励运营模式创新,通过提供高端服务实现盈利并反哺公益服务投入。在改变创业服务零散化、分散化局面,制定形成行业规范、标准与资质的同时,鼓励创业孵化载体采用持股孵化模式,加快提升创业孵化载体盈利能力。最后,促进创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和发展资金,同时动态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将自身打造成为创业投资机构和初创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作者梁永福系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沈强系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本文是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2年度课题(2022GZZK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