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年轻人扛锄头,他们可能不愿意,但说到操控无人机,他们还是愿意接受的。”宇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钟航是一位90后,说起返乡创业的经历,他笑言自己是团队里年纪最大的,“过往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回来,但从无人机这个赛道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我们团队最年轻的是2002年的。”
广州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新出彩,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也展现着新风采。在广州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上,6位扎根从化“三农”的农民代表、返乡创业青年代表、农企代表、智库代表、新农人代表(乡村CEO)等现场展开访谈,讲述丰收故事、分享干事创业的经历,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三农”。
“我的家乡我建设”
从化区江埔街锦一村党支部书记黄润财是部队退役返家乡建家乡的代表。2010年退役后,黄润财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联同全村2300多人成立了村集体公司,将闲置的物业和土地全部托管,搭建了综合助农惠农服务平台,创立了民宿合作社,培育了“锦一农心”“锦洞西洋菜”等多个自主品牌,带动村集体增收约300万元。他说:“党建引领促发展,我们锦一村将整体推动,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我的家乡我建设。”
大学毕业的从化青年吴小丽返乡创业至今已有12年。在国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她和丈夫在穗北革命老区吕田镇三村村兴办了乡村田园综合体,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提起返乡初衷,她说当时是认为乡村环境很美,会成为城市人所向往的地方,“现在村容村貌更好了,村民对村庄的卫生要求比以前更高,在农村很少见到垃圾,游客来到会更加喜欢。欢迎大家到我们小桥人家来做客!”
与吴小丽经历相似,90后的宇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钟航也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农民代表,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毕业后,他在从化创立了宇从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水稻、果树等社会化服务,现在有50个无人机队伍可以同时作业。“现在连片田地很少见到有人背着药箱用手喷药了,无人机安全,人不直接接触农药,不用在农药弥漫中工作。”钟航说,合作社2022年服务农户达到3万多户,每年服务面积达到16万亩。据悉,宇从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获评省、市示范合作社以及“丰饶中国-乡村振兴创新引领典型推介”奖。
乡村振兴人才辈出
广州市和稻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冯永新是从化本土的一名种粮大户,“我是本地种粮人,广州的政策好,种粮有奔头,我喜欢种粮,多种粮,种好粮,让大家都来吃从化香米!”2008年以来,他带领公司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从化香米”为核心,建成集产业展示、加工仓储、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了10亿级的香米产业链,辐射带动1万多农户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户均增收超过30%。
作为一名农业产业科技人才下乡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从化分院院长岳学军提到,华南农业大学为从化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技术服务,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种业、智慧化生产全产业链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农业等。“未来,华农农业大学将科技全面支撑广州从化,建设成为北回归线上的明星都市农业,欢迎专家学者来到从化,与我一起扎根从化,服务从化,奉献从化!”她说。
广州吕丰蔬果专业合作社社长陈志强则是一名从化新农人代表、乡村CEO代表(农村电商带头人)。2016年回乡创业后,他带头引进了“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等电商平台,拓宽当地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本地的农产品“走出去”,助力乡村发展,携手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就在前不久,他参加了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举行的首期乡村CEO培训,受益匪浅,“我是乡村CEO,我尽所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好价,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广州市农业农村系统也涌现了10位斩获国家级个人或者家庭荣誉的先进个人、劳动模范、最美家庭,包括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农业技术能手、全国最美家庭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穗农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