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0日,第十个烈士纪念日。
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在网络平台上点亮蜡烛,走进烈士纪念馆重温英烈事迹……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追思先烈、致敬英雄,在深切缅怀中赓续红色血脉,在抚今追昔中汲取奋进力量。
时间,是刻度,亦是见证。10年、3600多天,在历史的年轮上划下了深深的印迹。10年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从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到打造全国统一的“云”祭扫平台,诸多举措饱含深情与力量,展现着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仰,推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如今,烈士纪念日早已深入人心,祭扫英烈愈发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纪念烈士,就是要铭记历史、礼赞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英雄,也历来英雄辈出、群英云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烈士总数约有2000万名。从全民抗战的同仇敌忾到抗美援朝的英勇无畏,从抗洪抢险的勇往直前到抗疫斗争的逆行出征,万千忠骨,万千热血。他们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社会的价值标杆,犹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光耀天空、烛照大地。以国家之名纪念烈士,就是要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就是要让英魂不泯、浩气长存。
纪念烈士,就是要感悟家国一体、家国同心。
今年的烈士纪念日,颇有些“不同寻常”。它前接中秋,后连国庆——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日子;国庆节,举国欢庆的时刻。烈士纪念日像一条纽带,连接在家与国之间,这就像一个隐喻,也是一种提醒: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烈士用血肉筑成的,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双节”之间度过烈士纪念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小家”同“大国”的同命相依、同频共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正是因为有着浓烈、炽热的家国情怀,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成大我,挺身而出、前仆后继。“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要在纪念、缅怀中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让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将个体发展与民族命运融汇在一起。
纪念烈士,就是要传承精神、接力前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对英雄的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
正如有诗人所言: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蜡烛有燃尽的时候,而英雄的精神将会永存。烈士纪念日,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向着未来的坚定出发。前进道路上,依然会有“雪山”“草地”,仍然会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抉择,我们要传承弘扬英烈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仅以爱国而言——明天又是国庆节,何为爱国,何以报国?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立足岗位职责,作出各自贡献,“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都可以诠释“爱国”。
你我向上,家国向前。从英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这是对英烈最好的缅怀、最好的致敬!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