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广州这个“容器”里,魅力十足的文化“网红点”越来越多了。
比如,天河湿地公园文化角曾是脏乱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成悠闲舒适的文化空间;海珠区御溪书斋主打“国潮”主题,让年轻人疯狂心动;位于越秀区的柏园粤书吧,让书香飘进历史建筑……一个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人们在城市里“诗意地栖居”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在何处?
从表面上看,新在外形。它们可以走不同的风格路线,但无一不是文艺范十足,设计感满满。颜值高,可谓基本“门槛”。就像天河湿地公园文化角,绿荫小径、湖畔长廊,让人心旷神怡;御溪书斋里,设计了泼墨山水、漫天繁星,让人“在看书之外,还能拍出大片”……从功能上看,新在融合。阅读、艺术、展览、餐饮;文化、消费、科技、国潮……构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元素”很多,任选几种跨界融合、相互“碰撞”,都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当然,颜值也好、功能也罢,说到底就是一件事——场景营造。根据文化场景理论,公园、森林、剧院、图书馆、商场、餐馆等,都能以组合的方式塑造独特的文化场景。场景变了,这是新型文化空间较之以往最大的不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何越来越多?因为需求。近年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已经解决,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愈发突出。比如,不知你发现没有,人们对城市魅力的感知正在转向。过去,人们会更多地关注一个地方的景区景点,现在更多人会青睐那些颜值高、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品质空间。这背后所折射的,就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新需求,比如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对情感共鸣的需求,对个性化、体验感的需求,等等。当前,从国家到省、市都将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如何进一步丰富供给、回应需求,也是接下来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更丰富。存量上,传统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向“新型”转型;增量上,历史建筑、公园绿地、都市商圈、产业园区等,都可以华丽转身。另一方面,要更实用。公共空间要体现其“公共性”,必须把人际交往的功能做强。说白了,就是既要好看、又要好用。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增强服务的实效性、精准性,让更多人就近享受、积极参与,始于颜值的“乍见之欢”才有可能成为朝夕相伴的“久处不厌”。
文化是城市的阳光雨露,文化充盈才能让城市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公共文化空间,一头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连着城市文化气质的涵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了,城市里韵味十足、诗意流淌,必将收获更多的认可认同,释放更多的活力魅力。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