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粤传媒)与广州高山文化培训学校代表在广州记者乡村俱乐部签约,广报高山学校正式筹办。这是“媒体+教育”的转型跨界与深度融合。粤传媒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办学优势,持续探索教育事业发展,整合多方优质教育资源,与广州高山学校强强联合,打造“广报高山学校”品牌,共同创建广东省首个全日制高考复读学校园林式校区,以适应未来变革和新高考背景的人才培养要求,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学创新发展。
打造“轻负高质”的社会考生高考创新模式
近年来,每年都有部分学子为实现进入理想大学的目标而选择复读。“复读”,不仅挑战复读生的潜力和意志,也考验着复读学校的备考理念和实力。如何让复读生更好地圆梦?广州日报·粤传媒贴合新高考及教育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充分整合激活内外部资源,以全局视角谋划广报高山学校教育品牌内涵发展路径,助力打造“轻负高质”的社会考生高考创新模式。
在签约仪式上,粤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桂文致辞表示,教育是粤传媒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办好广报高山学校,粤传媒将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更多学生考取理想大学。
高山学校创始人、校长张惠称,与粤传媒联合打造广报高山学校,能让学校的发展更有格局,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以给更多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一校三区”提供更先进的空间配置
在签约仪式上,双方代表还进行了“电子种树”启动仪式,启动了广报高山学校新校区的改造建设。新校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山前旅游大道,在广州记者乡村俱乐部基础上改建,占地近50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湖水相映,可称得上“园林式”校园。
新校区改建完成后,广报高山学校将形成“一校三区”优势办学机制,以全局视角谋划品牌内涵发展路径,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招生,力求打造广东省专业程度最高的全日制高考复读学校。除毗邻芙蓉嶂风景区的花都校区外,还有位于越秀区中山六路新都汇大厦的越秀校区和位于荔湾区人民北路的荔湾校区,均地处老城区中央。据了解,三校区容纳量可达1500人,其中,花都校区以住宿生为主,可容纳800名学生,越秀校区、荔湾校区以走读生为主,可容纳700名学生。
三校区均在建设和配套上,为学子提供更符合未来教育需求的空间配置。如常规班级课室、语言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场室及相应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实施声环境调制、光环境优化和恒温恒湿系统调控,为学生提供一个专注、视觉舒适及气候适宜的备考空间;通过运用智慧黑板、学习管理系统等智慧教育工具,为教师提供更便捷的教学支持,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同时,各校区有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学子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空间。如在综合功能学习区设置适应个人偏好的自选式自习室,配备智能答疑、在线资源库及模拟考试系统等的高科技区域,满足学生在紧张学习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在动态交互空间方面,配置灵活的小组讨论区和隐私性高的一对一辅导室,移动的家具和可变换的学习环境布局等,为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提供支持。
塑造“高考备考”领域的广报高山标准
高山学校创办近30年来,为近3万名学子圆梦,升分最高可达340分。有何秘笈?高山学校执行校长冯华宇称,学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积淀,对于考试规律特别是高考规律的研究已经有所建树,确立“凡考试必有迹可循”的教学和备考理念,创建并不断完善针对复读生的独特高效的教育教学系统。
“在粤传媒的助力下,广报高山学校将结合多年办学经验,打造高考备考领域的广报高山标准。”冯华宇称,学校会精细化规划学生的360天学习备考物候,制定个性化学习备考方案。如基于每年高考重点及个体学情,调整教学思路;制定精细学习动线,设置日-月-学期-学年学习备考节奏;专注于强化学生的薄弱领域,直击考点等。
此外,学校还会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备考指导和升学指导,实现学生的最大化拔节发展。如专设形式多样的跨班级专场答疑时间,聚焦高考分数的最大化提升,更涵盖职业规划、院校选择、专业定位等方面的规划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定期举办的职业规划研讨会、前辈经验分享会以及一对一的升学咨询服务,有助于学生实现最合适的高考志愿填报。
“媒体+教育”生态联动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入
“媒体+教育”将碰撞出怎样的未来?广报高山学校将以更生态的联动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入,凝聚广州日报·粤传媒与高山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拓展、整合及优化,积极自主联动华南区域教育力量,加强区域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据透露,广报高山学校未来将积极启动“U-S-C”(高校-广报高山学校-企业)战略合作模式,推进与省内外高校、各中学、优质企业的合作,在教学理念、高考备考、升学指导方面注入更专业的元素。学校设立高端讲坛,聚焦未来教育、学习科学、高考备考、职业规划、家庭综合发展力等领域,邀请国际专家、国内高校学者、知名校长教师等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并通过线上平台全网同步直播或实现讲座视频共享。同时,探索与省内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入,进一步推动在大湾区视野下的学生联合培养培训、师资交流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