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带着他们的“公众记忆”,探寻具象化澳门的城市故事

2024-06-27 11:11 来源:了不起的广州

今年,即将迎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社会变迁的发展沉淀之中,生长在岭南润土上的粤澳两地拥有着什么样的共同文化血脉?又该如何去探寻具象化澳门城市文明之中的故事?

四通八达的澳门街巷夜景

图/《世遗显耀:澳门历史城区摄影集》

有人说它是放在世界版图中,要用放大镜才能找到的地方;也有人说它更像一个“万花筒”,你用什么“色光”它就能漾现什么“色彩”。

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地方”也好,“老地方”也罢,想要接地气地、通俗地了解它,内心冒出过许多不一样的蘑菇:想去读书,想去当地,更想去生活一段时间。

直到在《行针步线:澳门制衣工人口述历史》中重识“公众记忆”这个词。它属于城市生活里的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都有一段属于自己对于城市多维的感知记忆。作为外来者,去探寻一座城市的公众记忆,就好像是用万花筒往城市里照进去:各色人生,如水晶碎石躺在万花筒中,转一圈,从一眼小孔所见的,好像都是花,又好像都不一样。再转一圈,水晶石被重新打乱,上回碰见的可能就很难再现了,只是总有些,勾着记忆时常想起,有意有趣。

《行针步线:澳门制衣工人口述历史》内页

可是“公众记忆也有持续时间”,记忆的存在与遗忘并存。

很幸运,记忆会说话。在澳门有这样一群人专注地做着“公众记忆”的保存。2008年,澳门口述历史协会成立,深入不同社区,开展多项口述历史访谈,从新桥、下环、福隆、十月初五街到氹仔、路环,访谈不同阶层的澳门老居民数百人,以“社区变迁”和“行业兴衰”两个视角,透过受访者口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从不同方面反映澳门社会近百年的历史发展。

“我叫萧丽明,原籍中山石岐,1937年在澳门出生,小时候居住在下环街58号,过着“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我小时候常在妈阁庙玩,沿海有一块奇怪的石头,就算你怎样从上面滚下去,都不会弄伤自己,真是十分有趣。”

——萧丽明,澳门制衣工会创会会员

原来,妈阁庙除了有神仙和历史,还有这样一块神奇的“石头”。

妈阁庙山门前的热闹景致

图/澳门特別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可能我们经历着很多很多鲜为人知的“原来”,才到了目之所及的“现在”。历史、文化、传奇、经典……不过是我们记住的事。

如果这一次,带着他们的“公众记忆”走进澳门的街巷里去,透过“万花筒”看见的澳门又会是什么样子?路过一个转角,我们手里的筒转过完整的一圈,这座城市的记忆将留给每一个见过它的人。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推动广州与澳门的文化交流,广州日报将举办“走读岭南——澳门历史文化深度体验活动”,首发团在6月29日正式出发。

游学亮点

与会说话的记忆“澳门口述历史”碰面

在青黛色古朴典雅的澳门文化公所,体验一场小众的澳门口述历史分享会,与走读岭南特约讲师林发钦教授一同,从市民“公众记忆”的角度,洞察澳门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与文化奥秘。

共庆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在一朵金莲花绽放的大地上,一段关于澳门回归的往事再次被唤起。用一场寻宝之旅来探寻一件件精美的回归贺礼文物背后深藏的“美好祝愿”,让我们一同迎接即将到来的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多元文化交融走读之旅

行走在拥有记忆的街头巷尾, 从福隆新街看一口通商的往事,到邮政总局大楼品鉴古典建筑语言的鲜活呈现,再到郑家大屋里寻东方神龛与西式浮雕的中西风格芸萃,与澳门城市文化中的“多元”对话,感受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之美。

走读导师:林发钦

历史学博士,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现职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为澳门历史文化、口述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治理等。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出版《澳门口述历史丛书》《传承出新: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法地:澳门土地神坛调查报告》《澳门街道的故事》《澳门历史建筑的故事》等专书二十多部。曾获国家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费用及报名事项

时   间:6月29日

集 合 地:拱北站

适合人群:城市人文历史爱好者/艺术文化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原   价:1098元/人

首 发 团 价:898元/人起

组 团 及 早 鸟 价:6月18日前报名优惠50元/人,双人同行叠加优惠50元/人,优惠低至798元/人。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0-70岁之间;

*10人成行,20人封团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提前购买高铁/机票大交通,待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安排购买。

详情请咨询客服微信👇

欧老师 18802039898

费用包含

1.交通:澳门全程交通费

2.餐饮:精选餐厅,全程1正餐

4.导服:专业讲师随行讲课+文化领队贴心服务+专职司机

5.门票:行程内所涉及景点门票费用

6.讲座:行程相关专题讲座1场

7.保险:旅游意外保险费

费用不含

因个人原因产生的其他消费(需自行准备澳门签注)

行程重点

始建于晚清,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式大宅,眼前这座文化公所是出版社,是书店,同时也是多元的文化空间。

文化公所的青黛色砖墙与木质开窗

图/文化公所

澳门“公众记忆”从这里被更多人认识,主编林发钦组织澳门口述历史协会的学术团队访谈了超过40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社区、不同阶层的老澳门人,历经十余年时间,整理、完善访谈所得材料,最终完成“澳门口述历史丛书”的编写工作。来到这里,与会说话的记忆对话,时间的任意门好像就此开启。

澳门口述历史丛书(部分)

从文化公所出来,走在福隆新街上,鲜亮的绿漆顺着街巷两侧晚清建筑上的通花窗板一路爬上金属门板,曾经的河湾湿地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被福建籍商人购入后,经填海开路,街道两侧商铺众多,一度成为澳门名噪一时的花街柳巷,与附近的福荣里、宜安街被称为澳门的“花国三街”。

福隆新街及福荣里的街道两侧楼房,下层为铺面,上层为住宅,均为坡屋顶形式,反映出十九世纪中式建筑的特色。图/澳门特別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往街巷里走去,穿过营地大街,就来到了三街会馆,同时又被称为“关帝庙”。三街会馆初设时是商人议事的场所。营地大街、关前街与草堆街为澳门古老的商业中心,所有华人商贾全部集中在此经营贸易,为稳定商业秩序,三街商人常聚一起沟通商情,平抑物价。在此留个疑问:三街会馆又是为何被称为“关帝庙”?

出入于三街会馆(关帝庙)的舞狮队伍

图/《世遗显耀:澳门历史城区摄影集》

澳门的独特之处,很多时候在于时而碰见神秘东方的庙宇,时而又遇上南欧巴洛克式的浪漫。位于议事亭前地的民政总署大楼(现市政署大楼)与对面的邮政总局大楼便是西式古典建筑语言的风格呈现。

白色墙身的民政总署大楼,建筑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简约风格

图/《世遗显耀:澳门历史城区摄影集》

如果说差异是中西文化各具特色的表现,那么结合或许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更加迷人的魅力。

郑家大屋建于1869年前,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特色,中式建筑手法主要表现于屋顶、梁架结构,内院中多样的窗户,还有趟拢门等;而受西方或外国影响的则印证于一些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以及外墙之抹灰。

郑家大屋内部一些门楣窗楣的式样

图/澳门特別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在郑家大屋中举办的现场演奏会

图/《世遗显耀:澳门历史城区摄影集》

不知不觉便在澳门度过了一个上午,午后的困意总会在路环安德鲁葡挞的香味里苏醒。走过恩尼斯总统前地,去寻找一个爱神丘比特造型的喷水雕塑,还有一棵巨大的龙眼树,在下一条街又会遇见什么样的风景?

恩尼斯总统前地

图/《澳门街道的故事(下)》

穿梭于澳门街头,来到一朵金莲花绽放的土地上,关于澳门回归的往事记忆再一次被唤醒。一次回归贺礼的寻宝之旅,透过精美文物看全国各地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此一世纪盛事送来的美好“祝愿”。

左为北京送赠的“花好月圆”摆设,右为上海的水晶雕塑,包含了两地的文化内容,值得一看。图/澳门特区发布

如果把这趟旅程的终点站设在一家报社,收获的故事与记忆也就静静地躺在一页纸上。文化公所也许是“公众记忆”再次出发的地方,而澳门日报社更像是记忆封存的地方。叮当猫不会出现,没有人能吃下记忆面包,报业人们同在感叹不定的未来。

澳门一茶楼里看报的市民们

图/《一纸风行:澳门报贩口述历史》

从一座城市而来,又将回到各自的生活里去。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依旧留予你来回答。

活动详情请咨询客服微信👇

欧老师 18802039898


(文:张佐仪 图:由作者提供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