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和广州日报社共同组织召开广州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行研讨交流,并就结合广州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出谋划策。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市委党校和省、市社科院的社科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市科普基地、社科类社会组织代表,市社科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及各部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无论在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创新和重要意义》为题,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提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创新,包括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陈金龙着重分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是双向互动关系。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启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定位改革开放的主题、拓展改革开放的空间、凝聚改革开放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陈金龙如此阐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教授则在发言中表示,《决定》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明确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这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并在当前实践中更好运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创业”再出发,广州如何以改革开新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州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聚焦广州“二次创业”再出发,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丽华教授强调,要充分发挥党为改革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自觉对照国家战略找准位置、有效作为,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黄丽华从广州“二次创业”的战略定位、战略路径、战略支点三方面作出深入分析,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二次创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要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勇争先,就必须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走在前列。”针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教授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以全球化、前瞻性视野构建新技术创造新动能的发展逻辑,以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为牵引,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二是进一步强化广州作为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发展定位,大力度、多方式推进孵化。三是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开放创新胸怀,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面向社会能开放尽可能开放,并把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专业市场网络经验扩展到科研合作网络上来。四是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动体制机制,以优质科技服务、共性技术平台和产业链配套吸引更多创新企业落户。五是加快构建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
聚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丁焕峰教授提出六点建议。一是立足广州产业和科技发展实际,积极引导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积极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区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四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五是以开放促使科技水平提升和区域合作协同发展。六是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广东、广州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宝贵经验。”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再高提出,广州要率先开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实践探索。要对标“标高追求”,围绕产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争取支持成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示范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区、现代服务业综合示范区、超大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区,健全加快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体制机制。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刘金山教授提出,广州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政策的关键突破点,可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作用,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提供动力支持。要创新探索“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和“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广州实践。针对在南沙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的议题,要尽量着力于增量发展,而非现有存量银行的升级改造。广州可考虑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委员会,依托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并联合国家主权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在广州南沙区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总行),并在前海、横琴设立分行。
从存量中找增量,变短板为潜力板,城乡融合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广州经济纵深和增量空间。围绕“以土地综合改革为抓手助力广州‘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主题,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从探索国际大都市近郊全域土地综合改革的“从化样板”入手,为推动土地综合改革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多元资金保障体系建设,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优化涉农资金与土地整治的关联。二是优化土地盘活方式,完善指标交易权益分配机制,提高收益比例,强化交易的市场宣传,注重引入绿色、高端产业,以上游产业带动收益增收。三是优化“点状供地”策略,降低企业申报成本,加强资金奖补支持。
聚焦“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再立潮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教授提出从六方面贯彻落实《决定》的思路。广州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全面地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广州作为我国拥有国际友城数量领先的城市,不仅要巩固发展友城体系,更可为友城合作赋予更丰富的内容。譬如,组织友城经贸文化会议会展,开展友城商协会及龙头企业的合作,发展友城国际旅游项目,等等。同时,广州作为营商环境建设领先城市,为进一步引领高水平营商环境建设,不仅要加快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还要打造消费友好型营商环境。
南沙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湾区之心”南沙正焕发出无限生机和吸引力。为加力推动南沙实现跨越式发展,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杜金岷教授提出若干建议。譬如,南沙应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体系,实现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的全面转变;可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从广度和深度上逐步对接国际高标准;要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与RCEP对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探索建设数字自贸区,在数字规则制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文/杨博 通讯员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