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牌子就意味着一项工作任务,要留痕、报材料、考核。”“牌子乱象”是基层负担重的一个缩影。据半月谈报道,自去年7月以来,湖北省荆门市全市1342个村、238个社区累计清理各类牌匾23491块,平均每个村(社区)清除20块。
长期以来,社区村部的各类牌子如同“政绩秀场”的道具,层层叠挂,虽然当中不乏实际工作所需,但更多是形式主义的产物。其根源就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于将工作任务层层加码甩给基层,为了达成考核指标,不惜一股脑地将任务摊派下去。这种“滥挂牌”乱象,不仅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更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不良风气。荆门市累计摘牌2万多块,整治的不仅是“牌子乱象”,更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摘牌之后呢?该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至少两点启示。其一,减法要做实。近年来,各地在牌子精简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非一蹴而就,不乏多轮整治后屡屡反弹的案例,甚至还出现了不少花样“翻新”的新型负担。荆门市通过出台基层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借助“城市大脑”智慧社区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随意派活的口子,让村、社区承担事项大幅下降。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不断巩固基层减负工作成果,形成有效机制“防返潮”,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其二,加法要做足。为基层减负,根本目的是让基层干部从烦琐的考核和不必要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用到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上去。基层减负后,荆门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拆分“大社区”“大网格”,让社区“两委”干部化身网格员;以“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保障工作开展;借助社会力量“外包”,为基层服务增添“羽翼”。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基层干部的活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基层减负非一日之功。荆门市的实践表明,“一摘永逸”并不现实。要真减负,还需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比如,要加强长效监管机制、鼓励群众监督,避免挂牌反弹;要不断完善基层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确保挂牌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要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用好技术手段为工作提供支持。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才能让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都从中受益。
广州日报评论员 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