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和具体要求,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思政课必须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鲜明特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恪守真理、坚守正道,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同时,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拓展内涵式发展空间,通过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建构新机制,着力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守正创新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本质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通过深化理论研究,不断推出有思想含量、有理论分量、有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实现先进理论与育人实践相结合,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言见行。
守正创新是契合新时代教育对象新特点的应然之举。当前,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网络社会思潮异常复杂,多种亚文化激烈碰撞。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当代青年,面临着诸多思想困惑和现实焦虑。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之需,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都迫切要求高校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性格特点和思维特性,有效提升思政课解疑答惑、析理明道的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效果。
思政课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深化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深度研究阐释教材、融会贯通用活教材,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着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二是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实现以文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三是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思政课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听课评价机制以及课程建设保障机制,深入探讨如何实现课程融合、课程扩容、课程提质、课程增效的问题,切实发挥以评促教、以教促学的指挥棒作用。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感和现场感。二是有效衔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开发各类“行走的课堂”,将思政课堂开进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文化基地等场所,通过丰富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可观可感可悟,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注重数字化赋能,推动“智慧思政”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搭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虚拟现实课堂,以“数字思政”激活“传统思政”。
践行“八个相统一”,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基本规律和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着力提升思想性和学理性,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另一方面,坚持把析道明理与铸魂育人结合起来,推动内容创优和教法创优,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思政课,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娓娓动听,实现从“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做到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坚持“六要”标准,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教师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关键在教师。一是坚持“六要”标准,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二是要关心关爱思政课教师成长,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让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好教师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也要善于创新求变、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秦程节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杜婉钰系该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