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知道高考成绩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明明模考还在一本线边缘徘徊,最后却差了20分,连公办本科都悬。妈妈没说什么,只是默默翻出手机里存了半年的高山学校广告 —— 那是她在公交车上看到的绿色海报,“给梦想再一次机会” 几个字格外刺眼。
推开那扇门:从 “差生” 到 “高四生”
第一次走进高山校区,是在八月的午后。写字楼四楼的走廊里,白炽灯把绿色校服照得发亮,墙面上贴着往届学生的留言:“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努力’不是空话”“班主任记得我每一次模考的薄弱点”。接待我们的是张惠校长,她握着我的手说:“小姑娘,你的语文作文有灵气,好好打磨,明年一定能考上心仪的学校。”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头发花白却腰背挺直的校长,眼里有光。
复读班的第一天,我被分到丁相玉老师的班级。她拿着每个人的成绩单,逐个分析:“你的数学三角函数模块丢分严重,每周二、四放学后,我们单独补基础。” 说着,她在我的成绩单上画了颗星星:“目标先定500分,咱们分阶段来。” 教室里的倒计时牌显示还有350天,我摸着课桌上往届学生刻的 “加油”,第一次觉得,复读不是丢人的事,而是一场正大光明的再冲刺。
日子是 “熬” 出来的,也是 “拼” 出来的
高山的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表,却又充满着令人安心的秩序。每天早上6:30,宿舍的闹钟还没响,走廊里已经传来轻轻的脚步声 —— 总有人比你更早开始背书。7点早读,班主任丁老师会站在讲台前,盯着每个人的状态,发现谁走神了,就轻轻敲敲他的桌子:“昨晚是不是又熬夜了?中午去我办公室补觉。”
上午四节正课,下午三节训练课,晚上两节晚自习,中间见缝插针的小测和答疑。最难忘的是每周六的模拟考试,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完全按照高考流程。第一次考砸了,我躲在洗手间哭,生物老师白小芳找到我:“怕什么?你现在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让高考少错一道。你看,这次遗传题的解题步骤,你比上次清晰多了。” 她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我明白,在这里,每一次失误都有被拆解、被治愈的机会。
最温暖的是班主任的 “私人订制”。丁老师会把每个人的九次模考成绩打印出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进步和退步的科目,在成绩单背面写上:“这次英语阅读正确率提升了15%,继续保持!数学导数题可以试试用‘端点效应’,明天晚自习我带你练。” 有次我发烧请假,她居然带着退烧药和笔记本来宿舍,坐在床边给我补当天的课:“落下的课咱们慢慢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原来,我也可以被 “看见”
在原来的高中,我是那种 “透明人”—— 成绩中等,不爱说话,老师很少注意到我。但在高山,每个学生都像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的同桌阿林,曾经是别人眼中的 “问题学生”,上课睡觉、顶嘴,但丁老师发现他物理力学学得好,就让他当物理课代表:“这么聪明的脑子,用来解题不比发呆有意思?” 后来,阿林真的考上了重点本科,他说:“长这么大,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差生’。”
这里的老师好像都有 “读心术”。语文孙老师发现我写作文总爱堆砌辞藻,就单独给我列了份 “人民日报金句清单”,让我每天抄300字,还开玩笑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的作文现在是‘毛坯房’,咱们慢慢精装修。” 后来我的作文从38分提到48分,那种成就感,比考上大学还让人激动。
最难忘的是百日倒计时那天,我赶着第一个冲进教室,撕去这一天的日历,开启一百天的冲刺。张惠校长说:“复读不是重复,是重启。你们每个人都有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 那天,我在红丝带上写:“我要考上中大!” 其实心里还在打鼓,但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带着未过本科线的遗憾,有的放弃了普通一本重新再来,突然觉得,我们不是孤独的战士,而是并肩冲锋的战友。
高考前夜:原来 “相信” 的力量这么强大
高考前一周,学校突然放缓了节奏,改成 “自主复习 + 一对一答疑”。丁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份 “心理调适手册”,里面记着往届学生的经验:“考前紧张时,就回想自己解出难题的那一刻”“把高考当成第 50 次模拟考,你已经身经百战”。最后一天晚自习,她在黑板上画了颗大大的星星:“你们每个人都是星星,现在是该发光的时候了。”
走进考场那天,张惠校长站在烈日下送考,像个坚守阵地的将军。她挨个和我们击掌:“别怕,你们的努力,连时光都看得见。” 当我拿到语文试卷,看到作文题的那一刻,突然想起孙老师教的 “七段法”,想起抄过的那些金句,心里一下子稳了 —— 原来,那些看似枯燥的训练,早已变成肌肉记忆,成为面对挑战的底气。
尾声:那些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成绩出来那天,我盯着屏幕上的586分,手抖得厉害 —— 比去年整整提高了86分,超过一本线50分。妈妈抱着我哭,说要谢谢高山的老师,但我知道,最该感谢的,是那个愿意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的自己,还有那些把 “不可能” 变成 “可能” 的人。
现在回想起复读这一年,最珍贵的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那些被看见、被信任的瞬间。丁老师在我成绩单上画的星星,白老师那句 “你比去年聪明了”,张惠校长每天雷打不动的陪伴,还有走廊里永远亮着的灯,课桌上堆成小山的试卷…… 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织成了一张名为 “希望” 的网,接住了每个坠落的梦想。
图/粤传媒广报高山学校高考宣传片《这一次 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