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实施方案》来得很及时。当湖北广水94岁的老奶奶为了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银行窗口前进行人脸识别,人们兀自惊疑,怎么“丁义珍”式窗口(出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会再次照进现实?当湖北秭归一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却被工作人员拒绝,人们不禁感叹,普及手机和移动支付怎么反倒成了难为老人的理由?《实施方案》直击痛点,及时回应民生关切,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吃下“定心丸”。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届时,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龄化。而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在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近2亿人从未接触过网络。有人形容,数字鸿沟体现在信息接入、信息使用环节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等三方面,具体可称之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对老年人来说,这三条“沟”尤其深。《实施方案》从应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等七个领域切入,多维度聚焦老年数字鸿沟,强调了全社会、多渠道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不可否认,恐惧与陌生是让老人远离数字化生活的重要原因。从老年人的视角看,我们的社会不仅要让有意愿触网的老人无障碍融入,还要让没有意愿的老人免受数字化生活的伤害。只有这样,数字化对老年人来说才是亲切而友好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政策与制度设计应当平衡刚性与弹性、凸显公平性,鼓励发展可及性更强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具有数字包容性的平台治理策略,让老年人真切体验到数字化生活的参与感。《实施方案》为七大领域完成相关重要任务设定了“指针”,恰恰体现了政策与制度设计的远见。
此外,当下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现实尴尬在于,数字鸿沟常常存在于代际。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的迷失,往往与家庭反哺的缺失有关。跨越老年数字鸿沟既是社会的事,也是家庭的事。当人们在互联网生活中愉悦地冲浪时,别忘了等等身边的老人。这意味着,年轻人不止要对他们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帮助,还要在情感层面上给予支持。家庭之外,社区里要着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加油站”,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充分互动交流,对家庭“数字反哺”形成补充。
有人说,数字没有温度,数字化社会却可以有。无论你正值少年、青年还是老年,没有人愿意被隔绝在未来生活之外。发展“互联网+智慧养老”也是跨越数字鸿沟一个重要领域。开发契合养老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让老年人在友好界面和可容错的交互机制中畅享生活,或许能为他们更好适应数字化生活打开一个有效通道。我们期望,“数字鸿沟”能够最终被消弭;数字化能够促成智慧助老、智慧养老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俊
联系我们: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