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土司遗址,备受世界瞩目。作为我国历史上承袭时间最长的汉族土司之一,平武土司更是创造了独特的土司文化。今日,“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28日。
此次展出的平武明代土司王玺家族墓与薛继贤夫妇墓出土的精品文物共243件(组),包括石刻、金银、玉石与陶瓷等各类遗物,系统展现了平武明代土司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信仰,由此亦可一窥西南土司文化特色。该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平武报恩寺博物馆举办。
石刻栩栩如生重现明代世俗生活
本次展览分为“以享以祀 视亡如存”“金昭玉粹雍容华美”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墓葬石刻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明人世俗生活画面。
以墓主人坐像为中心,辅以男女侍从、茶酒供奉、文官、武士、伎乐演奏、舞蹈表演等,他们或侍饮宴起居,或献歌舞音乐,或持兵器镇守,各有职司,分工明确。
墓室石刻中的神异图像,既有表征祥瑞的龙鹤麟鹿,祈福增祥的民间八宝,长寿多福的寿山福海,也有来自佛教的飞天形象,出土的金银首饰中也有不少释道宗教题材纹样,呈现了平武明代土司的精神面貌。
在此次展览现场,人们可以看到石雕上有联结飘带的器物图案。而这被发掘者称之为“珍品”。以王玺墓为例,珍品石雕最长的一幅雕方胜纹,砌于墓室后壁中层,王玺像石雕之下;其余珍品分列侧壁中层,一壁三幅,包括古罗钱、金银锭、玉板、犀角、珊瑚等。这类奇珍异宝属常见的装饰题材,寓意吉祥。
平武,古称龙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处边陲,界在氐羌”,是“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区的典型代表,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之地,属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地带。平武土司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以王、薛两家族为主的客籍汉族担任土司。从南宋末年扬州府兴化县进士王行俭入龙州任判官开始,平武土司开始了长达近八百年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承袭时间最长的汉族土司之一,创造了独特的土司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土司遗存。
金器奢华展示土司雍容气象
金器宣示富贵,玉器昭示品德。在此次展览现场,用夺目黄金打造的麒麟纹带銙、仙宫夜游图满冠、瀛洲学士图掩鬓、楼阁人物纹簪、摺丝葫芦耳环、连珠手镯、圆形带链胭脂盒、镂空绣球双钟腰佩、鸳鸯胸佩展示着土司的奢华之色。各式流光溢彩的金镶宝、金镶玉的妆佩首饰,题材丰富,打作纯熟,发达的工艺令它熠熠生辉,令人赞叹,堪称明代金银器手工业的上乘之作。
这些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巧夺天工,彰显雍容华美,洋溢奢华之色,展示出平武明代土司典雅精致、极尽繁华的生活风貌和独具魅力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富庶兴盛。
其中呈山峰形的金仙宫夜游图满冠高仅6.3厘米,长18.4厘米,却总计雕刻40个人物,皆是立雕或高浮雕,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给人以纵深的立体感。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部有两柱葡萄,高柯拥接,抱成圆框,一人骑马穿行其间,马前有提灯开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马后有举扇侍奉者,且圆框左右各有随从十五人,或持扇,或击鼓,或操琴,或弹琵琶,或托物品相随。行列下方为一道栏杆,栏杆下方为朵朵流云,背景为宫殿楼阁,周边均环绕连珠纹。
此次展览的文物,不仅是明代平武土司雍容别致生活的折射,古、雅、精、丽审美情趣的体现,丧葬习俗、生死观念的还原;更见证了平武虽僻处边陲,但在古代中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管理智慧下发挥出的边缘活力。
随着秦汉以来大一统思想和夷夏观念的形成,如何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成为历代王朝的难题。13世纪起,中央政权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而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有效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土司遗址完整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治到元明时期土司制度再到清代大规模 “改土归流”的变迁,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配合展览,深圳博物馆即将推出一系列教育活动。市民观众可通过“深圳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关注活动动向。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鲍文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轩慧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