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抓字眼”“后面有高音”......今天,“首届中国国际声乐艺术周”重磅活动,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声乐大师班”公开课在深圳福田举行。近300个座位的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更是慕名而来,席地而坐认真听课。
针对现场四位演唱者演绎的《两地曲》《大江东去》《山中》《青玉案元夕》歌曲,廖昌永现场诊断,紧抠细节、示范演绎,即有几分点石成金的奇效。其专业负责的教学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公开课结束,廖昌永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廖老师,您的这堂公开课非常精彩。想问,您对这堂公开课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廖昌永:其实,我觉得每一次跟同学们或者跟同行们一起分享,是挺愉快的一件事情。大家一起共同来创作一首歌曲、一个作品,或者说能够用我们的一些所谓经验,帮助到我们的年青人,能够让他们有所提高,这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同时,心里面也会蛮忐忑的,因为每个人对一个作品的理解都不同,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阿姆雷特。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我希望我的经验能让年青人变得更好一些。
记者:我看到您在一点一点地抠细节。
廖昌永:细节是很重要的,成败在细节。当然,其实整个框架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在框架的结构之下,我们能够把每个细节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我们歌曲演唱丰满了,也会更加有层次,所以细节其实是在大的框架之下的。今天的演唱者,他们的框架打得还是挺好的。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艺术歌曲的坚定推动者。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在您心目中,您认为艺术歌曲是什么?
廖昌永:艺术歌曲,它是一个音乐和文学诗歌的最佳结合。艺术歌曲,你不能离开音乐来谈诗歌,也不能离开诗歌来谈音乐,它一定是两者融为一体的。诗词艺术、音乐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来表达某种内心的情感。我觉得艺术歌曲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艺术品!
记者:那廖老师您心中最喜欢的一首艺术歌曲是哪一首?为什么?
廖昌永:其实,我演唱的每一首歌曲我都喜欢。因为每一个他动情地写了这么一些美好的诗歌,它其实都带着很浓烈个人情感在里面。当我们再去体味它们,把我们放到那种情境里去,用他们的话在讲我们的故事,或者我在讲他时、同时就在讲我,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当你用心地唱了每一首歌,你每一首歌都会喜欢。对于我来讲,每一首我要去演绎的、我要去研究的歌曲我都喜欢。
记者:那您认为中外艺术歌曲有哪些不同点?
廖昌永:主要不同还是文化背景。人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我们中国的诗词和德奥的诗词、法国的诗词,主要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中外诗歌都讲究押韵,讲究韵律,这是相近的,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又不太一样。我们中国诗词可能会有很多暗语,我们可能用以喻人、喻物、以物喻人、借物喻人,引经据典等;欧洲的艺术文学也有比喻,但它们多是比较叙事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时候会难一些。
如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以为是在讲美人,但其实有故国被占领,一份落寞、一份不甘,一片报国之心在里面,有很多隐喻在里面。所以,你要去了解它,要去学习它,去挖掘它,之后你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就知道不是如字面看到一样,里面有更深的内涵。
记者:我们说从德国的艺术歌曲可以看到德国人的激情和豪迈,法国的艺术歌曲可以看到法国人的浪漫。那您认为中国的艺术歌曲该怎样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
廖昌永: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精神的结晶,都是财富,我们应该去分享它、传播它。各个国家的艺术家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推广各国的艺术歌曲和文化。我们应做到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希望“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
记者:您认为青年学子该如何传承好中国的艺术歌曲?
廖昌永:我想主要还是学习,认真的学习每一个作品,去挖掘它背后的尽量多的故事,用心地去体味它,用你的情感去体验它。看看在你的生活当中,你身边,或者在长辈的身上能不能看到作品中所说,尽量去贴近他、靠近他、消化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份爱和敬畏感。
年轻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的专注点是不太一样的。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声音年轻,处在打基础的时候,可能比较多的会去关注技术的、技巧的、声音的,还有在台上帅不帅、好不好看,比较外在的内容,这是这个年龄应该有的。但是,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了以后,生活阅历磨砺你,你会发现在艺术歌曲的诗词里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会引起自己的共鸣。
作为教师来讲,我们希望年青人在打基础的时候,演唱同时也能把这些生活阅历放进去,它会帮助你解决一些技巧上的问题,“以情带声,以字带声,以声带情,以情带字”,这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一个良好的习惯,助力你继续往前走。
记者:《大江东去》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其作曲家青主是广东惠州人。这次您来到广东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声乐艺术周”,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廖昌永:《大江东去》是青主先生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我想,广东确确实实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推动者。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们有很多先贤出去留学。那一代人一直在图国家之强、民族之强、文化之强。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看到,一个文化的发展一定是不断地交融,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技术,通过吸收来丰满自己。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吸收与融合中发展的。我们的先辈们到海外去学习,“洋为中用”,向民间学习,“古为今用”,也由此慢慢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思想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来,为人民服务。
广东有很多近现代音乐的先贤。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建者之一萧友梅先生,就是广东中山人;上海音乐学院的杰出校友冼星海先生,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南沙区);廖尚果先生(曾用笔名黎青主),是广东惠州人,其弟弟廖辅叔,是音乐理论家。这些都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做出非常大贡献人。广东人杰地灵,培养出了很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先贤。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很多的流行音乐风起云涌,也从广东这里发展起来。广东,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丰厚。每一个历史时期,广东都对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冬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