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024年第三届广东省儿童心理行业论坛暨儿童关爱项目启动会举行,该活动以“精准干预,与爱童行”为主题,由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儿童心理专委会”)主办。论坛汇聚心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三甲医院精神科专家、公益慈善领域代表、社区及教育工作者等,旨在为各界人士提供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平台,并提升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与支持。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成为人,还是成为某种人?”在专家讲座中,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刘勇指出,如今一些家长“鸡娃”,让孩子通过提前学习知识来在同龄群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是将孩子当作了容器与工具,给孩子“塑形”,让孩子成长为家长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这严重违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在他看来,从个体成长的层面而言,教育的目标是要发展孩子的理性能力,即孩子能够基于目的,对路径、资源、能力进行主动的自我调整和控制,让孩子用理性去生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让个体在集体当中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转化为集体无限的生命。
“育人如种树。”刘勇认为,教育是要尽可能地唤醒孩子的天性,使其生长。一棵树要枝叶繁茂,需要有庞大的根系,往深处扎根,往上拔节生长。正如种树一般,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德行,让孩子在人生之道上行走时,充分迸发自己的生命力。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能够依靠自主调控能力去解决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徐文军则向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士强调,应当区分心理咨询人士和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心理咨询人士不应对需要药物治疗的情况随意给出建议,应区分大脑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盲目自大地认为所有问题都能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他也提醒,心理咨询从业人士在与抑郁症患者对话时,应避免说一些“正确的废话”,避免让患者感到更大的压力。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巩梅提及,许多家长都会向她提出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叛逆、厌学,开始玩手机,开始‘躺平’了?”她介绍,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角色混乱,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味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指令,即产生了所谓的“空心病”。而孩子在青春期叛逆、“躺平”的表现,很可能是孩子内心中无力、无助的一种外在表露,孩子实际上在发出一种求助的信号——“孩子在告诉爸爸妈妈,我在这个时候需要支持和帮助,但是他们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点是无法直接表达一些内心的想法,有话不能好好说,只能通过叛逆、对抗、躺平、厌学的方式去表达。”
对此,巩梅分享了她经手过的一个心理咨询案例——有位学生从小在寄宿环境长大,成长过程中缺失家长的关注,在青春期时陷入“躺平”,没有目标感,也很容易情绪化。当同龄人开始立志向、考虑未来目标时,这位孩子没有精力投入这样的思考,只觉得“我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父母”。而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她所聚集的重点就是通过心理疗愈,疗愈这位学生在童年缺失的部分。她强调,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帮助孩子修复人格、强大自我的过程,心理咨询师应当帮助儿童青少年增强自我的能量,让他们有能力去应对现实中发生的挑战,“我们不重在帮孩子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强大他们的内在。”
除了专家讲座,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儿童关爱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旨在汇聚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及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关注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