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青春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吾辈青年将如何以微光点亮曙光?身为广州番禺人的冼星海说,我以音符作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他用音乐救国,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将于6月17日—19日于广州大剧院首演,并计划展开巡演。该作品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为原型,讲述抗战救亡的中国故事。
出生于1905年的冼星海,目睹了同胞们在死亡线上的挣扎,他用音乐做武器,团结所有受苦难的兄弟姐妹,先后创作出《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赴战曲》等歌曲。1937年,他来到了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投身10万人参加的长江火炬歌咏大游行。
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救国的理想,1939年,冼星海决定前往延安。在鲁艺的窑洞里,他支起一张小炕桌,困了,就喝一点豆粉冲水的“土咖啡”,饿了,吞一撮白糖,发着高烧,连续6天6夜不眠不休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排练照
演出这一天,冼星海身穿灰布军装,打着绑腿,激情昂扬地指挥。尽管伴奏用的是二胡、洋油桶、搪瓷缸,但一曲作罢,台下掌声雷动。
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他将满腔热血倾注到了一首首激昂高亢、催人奋进的乐曲当中。在《创作札记》中,冼星海曾表示:“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在抗战歌曲的感召下,一批批勇士走向抗战前线;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来到革命后方。据不完全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排练照
短暂苦难而又壮丽光辉的一生
1940年5月,冼星海被派往苏联为抗战电影配乐,而这一次离开,他再也没能回来。
冼星海的一生肩负使命、不懈奋斗,用生命书写顽强不屈、抗战到底的中国音乐与中国故事。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如闪电照亮黑暗的夜空,提醒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它是一团英勇抗战不灭的烈火,这火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冲突,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救亡。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其短暂一生中,以惊人的创作力留下了数百首富有战斗性、感染力的音乐作品。从岭南之地到塞纳河畔,从黄浦江边到延安窑洞,冼星海以强劲音符鼓舞人心,以震撼旋律抗敌救国,无愧于“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多年的贫困生活、积劳成疾,冼星海于1945年因病情加重逝世于莫斯科,年仅40岁。他从未放弃自己深沉的爱、理想与信念,并用自己一生的心血,浇灌出不朽音乐。他年轻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抗战胜利前夕的号角中;但是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所期盼的这一天终会到来!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排练照
青年学子重走星海路
歌剧《星海星海》讲述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因排演冼星海作品《黄河大合唱》产生观念冲突,从而决定沿着冼星海的人生之路进行寻访的故事。
剧中,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从星海求学的起点广州出发,一路从星海病逝的异域他乡莫斯科出发,两路同时抵达延安,重走了星海的成长之路、艺术之路和革命之路。
他们每到一处,总能与星海产生跨越时空的交流。
跟随着星海弥留之际的一幕幕回忆,感受星海对音乐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茫茫大雪中,他的心仍向着祖国而依依不舍地倒下……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排练照
正是这一路的寻找与感悟,青年学子们找到“人民音乐家”的作品真谛,找到“人民音乐家”永葆初心、为祖国和人民而创作的精神底座与力量源头,也终于懂得,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演绎艺术经典,怎样演绎《黄河大合唱》。
凝聚湾区力量,绽放时代光芒
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联合制作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本土题材与文化资源,推动大型优质舞台剧目创作,打造文艺精品、擦亮本土文化名片、凝聚湾区力量。双方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大型剧目,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大力推动冼星海研究与文化建设,为冼星海主题剧目的打造奠定了良好基础。本剧主创团队实力雄厚,由星海音乐学院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以及创作、表演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组成,并吸纳业内顶级的编剧和舞美设计团队加入,成员曾多次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表演团队人才济济,主要演员均为星海音乐学院优秀师生及校友,曾在多个国家级、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奖,并在众多大型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星海音乐学院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也为本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资源。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排练照
每一次搏击风浪的天空下,都激荡着青春热烈的旋律;每一个勇毅前行的足迹中,都饱含着青春奋斗的艰辛;每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里,都凝聚着青春不屈的力量。原创歌剧《星海星海》,穿越百年,以青春作答。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