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9日,“南越史诗”大戏《南越王》2022复排版将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上演。
《南越王》2022复排版于4月8日晚首演,十七年来积累的口碑吸引了众多老粉丝、新观众前来捧场。有观众看完之后表示,“气势恢弘,带我重温了广州的历史。”
因为疫情影响,《南越王》原定于4月9日—17日的演出延期至5月20日—29日。好戏不怕迟。看过《南越王》的观众如此“刷屏”朋友圈,“在广州生活的人,都应该来看一场《南越王》。”
先进的精神内核,这是一张真正的广州文化名片
《南越王》于2006年首演,是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2007—2010年度话剧金狮奖优秀剧目、中国话剧100周年诞辰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获奖作品……该剧于2016年复排青春版,此次是再度复排。
《南越王》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一座城的故事。公元前204年,赵佗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从30岁的而立之年到106岁的期颐之年,南越王赵佗用七十多年独特的生命历程书写了南越历史的缩影,展现了历史进程与个体生命纷繁交融所呈现出的瑰丽与绚烂。
关于南越王,史料中的记载仅千余字。话剧《南越王》以三位皇帝为时间线展开故事。大幕开启,舞台中间呈现秦始皇的大幅画像。秦将赵佗带着“天下一统,马放南山”的壮志来到南越,中原文化和南越文化融合,比如“活人祭天不可,吃蛇可”。秦亡后,“南越人不打仗”“天下乱,此地不能乱了”“法者所以爱民也”,于是建立南越国,称南越王。
第二位皇帝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十年之后,刘邦称帝,西汉初期。赵佗修建商路,南越人吃上了来自中原的牛羊肉、美酒。“我南越建国十年,与世无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统,马放南山。”此时,汉朝廷使者陆贾前来说服南越归汉,得知刘邦定都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赵佗表示“正是我梦寐以求之景象”,认同刘邦的治国方略,于是归汉。
第三位皇帝刘恒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陆贾再度来南越劝说赵佗归汉。此前的吕后夺权后期,身在长安做人质的赵佗母亲被乱刀砍死,赵佗盛怒之下发动战争。陆贾说,“长沙人在诅骂一个叫赵佗的皇帝。”他也转告刘恒之言,“南越之变,过,在朝廷。”并且讲述了刘恒的休养生息政策。当初是陆贾带赵母回长安的,当所有人都以为赵佗会杀陆贾的时候,赵佗说,“你们都小瞧我赵佗了。“记着娘的话,天下安逸是娘的心愿。”于是二度归汉。
《南越王》关注赵佗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核,他务实、豁达、低调,他追求和平、长治久安,他和母亲都认为“什么都没有天下的安逸重要”。在导演王筱頔看来,这是非常先进的精神内核,“在秦汉时期,赵佗确实是个异类,从陆贾的一席话中可以侧面看出,‘将军为何在天下未定之时手握重兵却偏居一隅?’这个戏的戏剧主题非常宽泛,2000多年前他的人物特质就是非常先进的。”
寻根广州城市气质,2022复排版更专注人物内心
2022年复排再演《南越王》,是广话对城市文化的态度和坚持。“赵佗身上特别能反映出广州这一方水土的人文特点。”南越王生命的传承,蕴含独特的人文特质。可以说,广州的城市性格,受赵佗的影响形成。比如务实,“赵佗就非常务实。你让我归顺我就归顺,只要南越国不受损失,保有这个地方的安宁,天下安逸就心里踏实,而不是一有机会就去争去抢。”王筱頔说。
广州的城市精神和广州人的性格气质,都能在《南越王》中一一对应,“这个戏是正宗的广州历史题材,它的审美品格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流失。”王筱頔说,“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也是《南越王》的一个重要创新。”
此次复排较2016版删减了一些内容,“故事的主旨和剧情走向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对人物的解读更准确更有深度。”王筱頔说,“相比2016版,我们更专注他的内心,他的高寿一定和他豁达的性格特征有关。因此,这次复排,让他在对一些事情的态度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比如陆贾带着赵佗母亲坟前的一抔土劝说赵佗二度归汉。之前赵佗的表现是大吼大叫,声嘶力竭,怒不可遏,这次复排则是一句带有自责感的“丞相,你们都小瞧我赵佗了。”现在,他的内心只是想要一个结果,自立为王会引发更多战争,让百姓民不聊生,这是对自己此前攻打长沙国的一种否定,一种自责。这样的处理,也让人物更丰富了。从这些细节上看,《南越王》在不断打磨和提升。
17年前看过首演的观众带着孩子来了,“广州人此生必看话剧”
十三号剧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深居于广州天河区沙河顶的小巷,却因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戏剧情怀,成为不少广州话剧观众心中的“港湾”。《南越王》就是一个例子,只要演出就是场场售罄,老观众都很期待这个戏,“每次《南越王》演出,对戏迷而言,都是一次盛大的节日。”毕竟,大制作《南越王》几乎出动了广话所有的演职人员。
看过这部戏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好评。
有的,丰富了历史。“自从带孩子逛了南越王博物馆,他就对南越历史很有兴趣,这次借着话剧《南越王》,更深刻地认识了历史,认识了那时的民族融合。”“我对历史很感兴趣。赵佗名字听说过,但是详细历史不清楚,看《南越王》为历史补上一课。”
有的,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历史题材类的话剧,以前真的没看过。知道了南越王的故事,也了解了一座城的历史。”“带上孩子一同观看这部话剧,作为地道的广府人,希望他能更多地了解广府历史,热爱这座城市。”
有的,从另一个维度,更加深爱南越文明。“多次在南越王博物馆欣赏那些两千年前的文物,漆花屏风、玉角杯、玉舞人……可惜物不能言,只能靠想像去与那段历史产生连结。话剧通过演员们的演绎,带领我们更加立体生动地了解南越的文明。“给学生讲解南越这段历史时,加入话剧这个参照的角度,增加了更多不一样的的感受!”
尤值一提的是,4月8日,《南越王》2022复排版首演,2006年看过首演的观众也带着孩子来看了。林女士2006年来广州读研究生,和同学一起在十三号剧院观看了《南越王》,“初来广州,《南越王》就让我对广州的历史、人文有了深度的了解。”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发展,成为“新广州人”。如今,林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来看《南越王》,“希望孩子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了解,才会更加热爱。”
事实上,诞生17年来,《南越王》已经影响了这个城市的两代观众,这样的作品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爱得更加深沉。
《南越王》这样的创作和传承体现的十三号剧院的艺术坚持,以具有审美品格的戏剧作品滋养人的精神世界。“身在广州,一定要看一场《南越王》。”观众这样的评价,也体现了广话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之路走得坚定又深远,扎根于人民的文艺作品才能为人民所喜爱,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4月7日晚,观众前来观看《南越王》内部观摩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实习生:梁惠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