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地,
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永庆坊
潮绣与粤绣,
潮剧与粤剧,
潮州木雕与广州木雕,
潮汕菜与广府美食……
一张张文化名片,
一道道文化风景,
一次次“牵手”互动,
展现着岭南文化的蓬勃活力,
也是广东、广州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缩影。
潮州古城一景。新华社发 张伟雄 摄
今天,
我们以“永庆坊-牌坊街-小公园开埠区”为脉络,
观察潮汕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互动,
展现广东牢记重托、担当作为,
持续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的鲜活实践。
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潮州:
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悠悠
12日下午,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考察了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广东省潮州市考察。图片来源:新华社
总书记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这里既有韩祠橡木的历史遗存,
又有精美绝伦的潮绣潮瓷,
既有潮味隽永的千年文脉,
又有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
今年国庆期间,广济楼夜景。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行走潮州,穿越古今,
不仅能与文化遗产相遇重逢,
也能在古香古色中感知新的韵味。
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
鬼斧神工的潮州木雕,
匠心独具的潮州花灯……
世代流传在街头巷尾的
非遗集市中、手工艺作坊里。
潮州刺绣。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潮州的非遗技艺到底有多精湛?
我们随意来看两个例子感受下~
潮州木雕大师金子松:以刀为笔,雕琢匠心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在广济楼,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向总书记现场演示并介绍潮州木雕。13日下午,金子松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称,总书记的寄语令他备受鼓舞,他将谨记嘱托,传承好潮州木雕这项非遗技艺,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木雕大师金子松创作的素雕作品——《红楼梦·大观园》。新华社记者孟宜霏摄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尤以镂通雕技艺,在中国木雕艺术中凸显出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作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从艺至今已有48年。
40多年的刀耕不辍,让金子松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木雕制作技巧。无论是沉雕、浮雕,还是通雕、圆雕,他无一不精通。不仅在潮州,就连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等地,也都留下金子松精心雕琢不计其数的木雕作品。
如今,当你走进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还能一睹金子松双面通雕屏风作品《八仙贺寿》的风采。
金子松和他的双面通雕屏风作品《八仙贺寿》
“这是潮州木雕与粤剧艺术相融合的首次尝试,难度可想而知。”金子松介绍说,经过与馆方设计团队的多次磋商,他最终确定创作一副以《八仙贺寿》为主题的双面通雕屏风。在八公分厚度创作中,金子松精雕细刻,大胆运用立体的表现手法,创新镂通双面多层次刀法,突破了传统木雕挂屏只能正面观赏的限制,达到双面人物挂屏双面欣赏的艺术效果。
潮州抽纱刺绣技艺传承人祝书琴:让潮绣后继有人,责无旁贷
“总书记来到我们牌坊街,还在我们潮绣世家门口驻足,我现在还很激动!”广东省潮州抽纱刺绣技艺传承人祝书琴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接下来我会继续把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做得更好。让潮绣后继有人,我责无旁贷”。
祝书琴出生于潮州,其家族几代人从事刺绣设计制作,她自幼耳濡目染,痴迷潮绣,是个地道的“潮州绣娘”。三十多年来,她致力于保护、传承、发展潮绣,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她所掌门的“潮绣世家”,就在潮州的牌坊街上。
这几年,祝书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课,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爱潮绣艺术。
通过不断交流、互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坐得住了”。原本只有5个小时的课程,祝书琴常常与学生们上到10个小时,到了午饭时间学生们也舍不得下课。晚上到十点下课后,有的学生还把作品带回宿舍继续“加班”。如今的“绣娘”不再局限于年轻女孩,祝书琴的班上有了男学生。
尽管潮绣艺术有着千年历史,却仍然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祝书琴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潮州抽纱、洋金银绣(盘金绣)、绒线绣等潮绣不同绣种融合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作品的绣面更丰富,真正展现出潮绣高超的刺绣技艺。
汕头:
小公园见证“百载商埠”历史
侨乡擦亮“特”区再出发
10月13日,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
在汕头,总书记考察了见证“百载商埠”历史的小公园开埠区,留下了深刻启示。小公园并不小,它的中心是一座名为“中山纪念亭”的小亭子,以亭子为发端,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条条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蔚为壮观的城市街区。这里就是汕头开埠的发祥地,曾经云集数千家店铺商行,见证了当年汕头经济的繁荣。
中山纪念亭是小公园街区核心地标。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小公园开埠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开埠区之一,拥有诸多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着力提升潮汕传统“老字号”形象,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旅游的“打卡地”。
汕头瓶内画(粤派)创作以色彩艳丽和装饰风格著称。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当天下午,总书记走进这里的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等地,看历史、问细节、谈开放、听民声。
开埠文化陈列馆。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侨批文物馆。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习近平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开埠区街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不断发展壮大。
汕头礐石大桥。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侨乡,是汕头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和显著优势。汕头现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从“特区”到“华侨试验区”,汕头人形容这是“第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包括汕头在内的中国经济特区,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广州:
岭南文化中心
传承创新迸发新活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两年前的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永庆坊考察时指出,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图片来源:新华社
殷殷重托、绵绵厚望。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和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作为,让老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让岭南文化持续焕发新魅力。
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
展现包容开放
登上广州塔,打开“岭南之窗”,广州木雕、潮州木雕等岭南非遗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在广州国际媒体港,由年轻人打造的“潮墟”,正上演非遗与文创的新碰撞……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万川涌入、涓流汇集,离不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岭南文化,本就擅长兼容并蓄、融会贯通、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近年来,广州树立全球视野,
着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城市里,
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等成功举行;
城市外,
“广州文化周”“丝路花语”等
文化传播活动持续扬帆出海
——广州正以更广视野、更大力度,
不断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
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
源于传承创新
永庆坊二期,好看又好玩;
海珠广场、沙面、西堤、
沙湾古镇等片区完成整体提升,
令人眼前一亮;
粤剧粤曲、广东音乐、
岭南画派等传统艺术更受追捧……
传承,意在留下记忆、记住乡愁。
两年来,
广州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内涵,
持续加大保护利用力度,
精心打磨每一片历史文化街区,
让广州文化“特”的魅力持续焕发。
创新,
则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以舞剧《醒·狮》为例,
舞狮、南拳、蔡李佛拳、
木鱼说唱、岭南高胡……
创作团队立足岭南文化精粹,
从中汲取营养,并推陈出新,
大胆尝试,令观众拍案叫绝。
广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提高岭南文化的吸引力,
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
让广州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迸发更大活力!
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
更见证责任担当
岭南,
位于五岭之南,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
汇聚着岭南文化精粹。
高水平建设岭南文化中心,
进一步传承发展好岭南文化,
这是一项沉甸甸的政治任务,
是广州不容推卸的使命担当。
创建省级非遗生态保护试验区,
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
加快推进广州粤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两年来,
广州将文化强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脚步更快、力度更大、投入更多,
大力实施岭南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人文湾区共建工程、
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
——其背后是强烈的使命担当,
是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永庆坊到牌坊街、小公园
持续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
永庆坊、牌坊街、小公园,
三张名片、三扇窗口;
永庆坊
广州、潮州、汕头,
三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牌坊街。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两年来,
从永庆坊到牌坊街、小公园,
从广州到潮州、汕头,
一道道文化风景展现着全省上下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铿锵脚步,
呈现着扎实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在广东落地生根的丰硕成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广州牢记嘱托,不负使命,
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打造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让岭南文化持续焕发
新魅力、新活力、新精彩!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夏振彬、陈家源、黄岸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陈家源、王维宣、王燕、廖雪明、莫伟浓
部分内容据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