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平和队员们
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
从毽球国家队到乡村小学,从世界冠军到乡村小学的体育老师,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体育老师胡健平在13年前经历了这样的转变。13年来,她先后在番禺区的两所乡村小学,用毽球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一方新天地。这个小众的体育项目也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退役后继续在毽球场上发光发热
2010年,胡健平退役。在此之前,她是中国女子毽球队队员,自小在中国毽球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多次身披国家队战袍征战世界毽球锦标赛,曾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女双冠军。
退役后的胡健平在广州上大学,还未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当时,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的校长找到她,邀请她在课余指导学生们踢毽球。化龙镇东沙小学离她就读的大学很近,她答应了。
“去到东沙小学,我还挺适应,也觉得教孩子们是很快乐的事。”那时起胡健平开始有了当体育老师的想法,她开始进修教育学、心理学,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当时会看番禺区教师招聘考试要求,提高自己的硬件条件,慢慢走向体育教师的道路。”后来,她成为东沙小学的一名临聘体育老师,在校园里教孩子们踢毽球。
从国家队退役,到乡村小学当临聘教师,胡健平说:“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但孩子们让我坚定了留下的决心,因为每天训练时,他们都特别认真、刻苦。”当时胡健平住在学校,每天早上六点多,她起床收拾好床铺,学生们就已到齐。“他们从来不迟到,对毽球的热爱超乎我的想象。他们是我的支撑,我在东沙小学任教的信念就是要把他们带好,目标是希望把他们带成全国冠军。”她给自己制定一个为期两年的计划,她要让学生们体验到毽球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
推广毽球运动发展 让更多孩子爱上毽球
胡健平到东沙小学时,学校刚推广毽球运动,还未建成标准场地。在那期间,除完成常规教学,胡健平放弃休息时间,在周一到周五带学生训练3.5个小时,周六则是6个小时,寒暑假各要训练半个月。
从运动员到体育老师,刚开始,胡健平也曾遇到困难。“孩子们该怎么适应我的教法?该怎么理解我说的话?我又该怎么因材施教?那时候确实比较年轻,没有太多教学经验。”为此,胡健平从自己当年的训练方式入手,把技巧一点点教给学生们。她还和学生们分享成长经历和夺冠历程,鼓励他们努力训练,要敢于去拼搏和争取荣誉。
在胡健平的带领下,东沙小学毽球队进步神速,在区、市、省、国家的比赛中屡获殊荣。2014年,东沙小学女子毽球队在全国少儿毽球比赛中夺得女团冠军,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作“世界冠军带出的全国冠军”。任教13年来,胡健平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看到学生在各级比赛中拿到冠军后那开心的笑脸。“每次他们出去比赛,不一定可以拿到冠军,但是他们的努力和在场上的拼搏,让我特别感动。”
后来,胡健平来到化龙二小,由于学生毽球基础薄弱,她需要从零开始,从纠正每个学生的技术动作教起。如今,该校一到六年级均已建起毽球队,学生每周有一节毽球特色课,踢得相对优秀的学生还会被邀请加入校队。学校每天的大课间,学生会踢毽球、做毽球操,整个学校毽球氛围浓厚。
在胡健平和同行的多年努力下,相对小众的毽球运动已在当地发展起来。目前,化龙镇包括东沙小学、化龙第二小学在内,已有多所学校开展毽球项目。胡健平表示,在全国比赛中,番禺区总有不少队伍参赛,且队员们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胡健平表示,未来希望能为推广毽球运动多出一些力气,让更多孩子接触、了解、喜欢这项运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泽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