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招季、毕业季,在社交媒体中、新闻报道里,广州大学城频频出镜,分外吸睛。
很多“老广”知道,今年是广州大学城建设20周年。20年来,这座“城”焕新蝶变、日新月异,早已今非昔比。那如何形容其现在的状态?有四个字颇为合适:青春洋溢。
青春,体现在外表、在容貌。二十多年前,番禺区小谷围岛还是一座江心孤岛、稻田水乡。如今呢,现代化大学城、创新活力核。打开大学城这幅卷轴,生态优美,配套“硬核”,书香味浓郁,科技范十足,处处是青春的面孔,一派欣欣向荣的图景。20岁,恰是风华正茂。
青春,体现在精神、在状态。如创业者所言,广州大学城就像华南的硅谷,“它像硅谷一样年轻而有活力,在空气中都能嗅到创新的味道。”求新求变,日新又新。20年来,广州大学城累计培养超80万名毕业生,成为服务广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的“人才摇篮”;累计孵化培育超1200家企业,初步形成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智慧医疗等多个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沃土。梳理其发展轨迹,这座城之所以生机勃发、活力涌动,就在于它始终与城市同呼吸、与大湾区共脉动,始终围绕“国之大者”、省市所需担当使命任务。可以说,广州大学城绝不只是广州的大学城,更是湾区的大学城,为大湾区、全国输出人才——这背后,是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主动与自觉,也离不开番禺区扎实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担当。
青春,还体现在潜力、在势能。“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三个比喻,都在强调青春的朝气蓬勃、无限可能。观察广州大学城,既要看现状、看状态,也要看长远、看未来。不妨从以下两个维度中窥见一斑。
一者,人才吸引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广州大学城因教育而立、因人才而兴,本就是大湾区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智核”。接下来,番禺区将继续用好“人才生态30条”,深耕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发展校友经济,建强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助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为人才提供“全链条、系统化、生态式”保障,着力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人才发展生态。可以预见,广州大学城将成为高端人才“强磁场”,更好发挥人才虹吸作用。有人才,就有未来,就能释放更大能量、“长”出更多可能性。
二者,创新动力源。广州大学城,一座“超级创新孵化器”。12所高校,20余万名师生,213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科技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全面启动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接下来,番禺区还将着力构建“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全力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将大学城建设成创新之城、未来之城。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20周年,标注着新的起点。进一步释放“智造+智核”耦合优势,全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广州大学城必将以更加青春亮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