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对红耳鹎成功孵出三只幼鸟。
近日,一对红耳鹎产下三枚鸟蛋、孵出两只幼鸟。
庞叔用手机记录红耳鹎的动态。
红耳鹎
红耳鹎(bēi)是鹎科的中小型鸟类,主要在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生活,其体长约17厘米至21厘米,黑色羽冠高耸头顶,红色的耳羽簇就像脸颊上的“腮红”,因此得名“红耳鹎”。其凭借喜庆的外观、清脆悦耳的哨音,又被民间称为“报喜鸟”。
“时隔五年,红耳鹎又来我家筑巢、孵蛋了!”4月3日,家住广州市海珠区光大花园的街坊庞叔在幼鸟离巢之际向朋友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2020年5月,庞叔家阳台首次迎来一对红耳鹎夫妻孵蛋,并成功孵出三只幼鸟,成为庞叔和亲友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最近的20多天里,又有一对红耳鹎夫妻在庞叔家阳台的罗汉松上筑巢安家,产下三枚鸟蛋,孵出两只幼鸟。
每天,庞叔小心翼翼地观鸟、喂鸟,生怕惊了它们。“不敢招呼亲友来看,怕惊了成鸟,使它们弃幼鸟而去。现在幼鸟已顺利长大离巢,终于可以向大家分享这份喜悦了!”
红耳鹎并不算珍稀鸟类,而是一种广东常见留鸟。目前,红耳鹎已被列入我国“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凭着醒目的红色羽毛和喜庆的外观、清脆悦耳的哨音,又被民间称为“报喜鸟”。
在庞叔看来,且不论鸟儿是否珍稀,难得的是,从上次红耳鹎来他家孵蛋起,五年来一直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造访他家阳台,同他和家人“亲密接触”,他早已把这些小精灵们当作家人。“我在这里住了20多年,在阳台种了很多年的三角梅和罗汉松。可能是因为15楼弧形阳台飘出去的三角梅枝条为鸟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这五年来,每天天一亮,都有鸟儿在阳台鸣叫。每天,被清脆透亮的‘闹钟’叫醒,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确幸。”庞叔说,更让他惊喜的是,这是第二次有红耳鹎到他家孵蛋。
从3月14日发现一对红耳鹎夫妻在罗汉松上用榕树枝、草枝等筑了半个巢起,庞叔每天乐此不疲地记录着它们的动态。3月15日,母鸟在孵蛋,共有三枚;3月23日上午孵出第一只幼鸟,下午孵出第二只;第三枚蛋一直没能孵出来,可能是“哑蛋”;4月4日上午,在父母的引导下,两只幼鸟先后飞走,只留下“哑蛋”……今年71岁的庞叔,退休前是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员,同“四大家鱼”打了半辈子交道,有着科研人员的严谨,手机视频里略带颤抖的视频记录画面显示出他的小心翼翼。
据庞叔观察,白天下午,红耳鹎夫妻频繁离巢,但一般10多分钟后就会飞回,有时碰到他在拍摄幼鸟,两夫妻还会与其对峙,试图保护幼鸟,他只好躲在房间的窗帘后;夜间,母鸟睡在鸟巢,公鸟外出,清早带回食物。红耳鹎是杂食动物,庞叔发现它们会食用三角梅的花。趁回单位做科普志愿者时,他到位于龙溪的芳村花鸟鱼虫新世界买了一些虫子,4月1日起将其放在花盆花泥上,由母鸟啄起投喂幼鸟。“4月4日,幼鸟已经飞走了。我完整记录下幼鸟从孵蛋到破壳,再到成长、离巢的全过程,太有意思了!”庞叔说,鸟儿回归自然天经地义,但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能在自家阳台两次近距离观察红耳鹎孵蛋,也是一种荣幸。
这是一份幸运,也是一份“双向选择”。五年来,为了让鸟儿拥有更舒适的栖息环境,庞叔在阳台上培植了各色三角梅——绿色的枝条缠绕着五彩的花瀑,既构筑起都市中的生态绿洲,又为鸟儿们提供了天然的栖息舞台。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花叶,清越的鸟鸣便如风铃般叩响窗棂,带给庞叔无穷的乐趣。
“这些年来,透过镜头观察记录,让我体会到观鸟、拍鸟的独特魅力,既要像猎人般专注守候,又要像诗人般感知自然韵律。成功捕捉到红耳鹎投喂幼鸟的画面,可以让我开心一整天。”庞叔说,在广州,能拥有这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日常,感到十分美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