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在酷暑下工作的工人将小风扇挂在安全帽上降温。
2024年8月5日,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工人在高空作业“蜘蛛车”上进行屋面钢结构除锈翻新。
3月19日,工人在铺设奥体中心体育场外的地面。
3月19日,航拍改造接近尾声的奥体中心体育场。
3月21日,航拍改造工程接近尾声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是为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而修建的,对广州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亲临奥体中心现场指导设计施工落地工作。
4月3日,改造后的奥体中心体育场沐浴在阳光下。
4月8日,航拍改造接近尾声的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馆。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享有“千年体育场”的美誉,是迄今我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的古体育场之一。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于2025年11月9日在广州开幕。作为曾承办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的城市,一批老牌体育场馆正在以全新面貌迎接新的高光时刻。目前,广州市负责的23个场馆改造项目全部实体完工。其中,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等20个场馆已完成竣工验收,省人民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场正快马加鞭全力冲刺,一批老场馆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必须得干成,同时要干好,关键在赶早。”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改造工程施工负责人王宜彬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这句座右铭。他的时间几乎被工作填满:早上7点半起床,全天会议和巡查“连轴转”,直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每周日只休息半天。
为了给广州市民留下精品工程,王宜彬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体育场二层的柱子,设计时原计划用铝板包裹,但铝板不耐磕碰,他们主动提出改用清水混凝土柱,坚固耐用。项目邀请了行业内编制混凝土规范的专家,研究混凝土配比,专门选用广西的石子和福建的沙子,并与厂家协商单独开设生产线。每一车混凝土都严格控制方量,宁愿车辆不装满,也不做“半截柱”,以避免色差。王宜彬一再强调:“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一进来就有新颖的感觉,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新建的场馆。”4月初,领衔设计奥体中心改造项目的何镜堂院士来到现场,指导设计施工落地工作,直言改造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奥体中心原本没有吊顶,设计团队创造性地增加吊膜结构,将裸露的钢结构巧妙遮蔽。经过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最终选用一种轻盈的新型材料,营造出“飘带”般的视觉效果。“奥体中心现在更清新飘逸了,这代表着大湾区的精神——飞跃。”
在新近完成竣工验收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外,蓝绿相间的环场跑道,颜色鲜明活泼,令人“跃跃欲跑”。天河体育中心每年约有1000万人次在环场路跑步,本次改造按国际田联认证的跑道标准升级,采用行业内最为先进的预制型橡胶跑道施工工艺技术,跑道厚度达13毫米,具有高回弹、抗冲击、防滑、寿命长等优势,为跑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运动体验。对标国际赛事标准打造的健身跑道,以“全民共享”理念重构城市空间,将成为集专业竞技、市民健身、文旅体验于一体的运动新地标。
新跑道旁的人行道质地细腻、浑然一体,与常见的铺砖人行道截然不同。市执委会场馆建设部部长助理、建设督办协调处处长张俊胜介绍:“这次改造,天河体育中心和奥体中心场内的人行道首次创新使用艺术混凝土,解决了以往人行道易开裂、松动、下雨时容易积水的问题。为了尽善尽美,前后打了20多个样板,才最终确定现在的施工工艺。”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广州将持续推动城市品质提升,高标准完成全部竞赛场馆升级改造,与市民共享办赛成果,打造一批精致场馆、精致赛区、精致街区,努力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的目标。
策划/黄颂豪、海国、李鑫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