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蓝莓
当5G智控系统遇见先进滴灌技术,当植物工厂实现蔬菜“永动机”式生产,当三角梅瀑布与种质资源库共绘乡村振兴画卷……广州农业正在田间地头书写着数字化新篇。种业攻坚、数字赋能、三产融合,推动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616亿元,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构建起科技密集型农业新生态。
蓝莓种植向智能化升级
“我身后的这个水肥系统,能够实现对基地所有蓝莓的精准化灌溉。”广州智都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冬波介绍说,该公司10余个生产基地,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手持一部平板电脑,就能进行所有灌溉作业的监督和管控。
位于花都区狮岭镇西头村的蓝莓基地,应用智慧农业技术,采用5G智控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等生长环境,结合以色列滴灌技术精准调控水肥,病虫害发生率可降低60%。全基质无土栽培模式则减少了土壤依赖,配合自动天窗散射膜大棚,实现全年可控生产,打破传统蓝莓种植周期限制。
狮岭镇西头村蓝莓基地是广州智都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首开基地,作为种苗培育中心,其年产能达46万株,辐射带动全区17处基地投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蓝莓产业从“分散种植”向“集约化、智能化”升级。
基地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数字赋能管理,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蓝莓生产实现了生产数据可视化、决策智能化,亩均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升30%。
据了解,该基地提供固定就业岗位80余个,季节性用工超200人,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花都全区共有23个水肥一体化智控蓝莓基地,总面积近7000亩。图为工人在采摘蓝莓。
植物园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春日广州,万花盛放,马岭观花植物园内,三角梅如同彩色的瀑布,倾泻着满眼的春色。青砖灰瓦、亭台楼阁,“园在花中,花在园里”的意境,并不是马岭观花植物园的全部。
淡雅的“奶昔”三角梅、娇俏的“佩德罗”三角梅……走进园区,形形色色的三角梅让人眼花缭乱。据广州马岭观花植物园副总经理郑栋恩介绍,植物园创新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花卉品种超3000个,计划建成省级观花植物种质资源库,突破种源“卡脖子”问题,提升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植物园联合中国观花植物研究院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夯实花卉产业链前端技术基础。在生产方面,植物园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打造低碳景区标杆。在管理上,植物园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花卉生产智能化监控与精准管理。
马岭观花植物园还大力推进三产深度融合,构建“科研+生产+消费+文旅”全产业链模式,一期园区融合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饮服务等业态,年接待能力达百万人次。园区开发“花卉+文旅”特色产品,延伸花卉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马岭观花植物园
健康栽培法育出“放心菜”
良种、良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广州市通过深入实施“穗字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擦亮种业品牌。
“近年来我们培育了一些优质蔬菜新品种,好吃、好看又好种。”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李庆怀向记者介绍说,广良公司高度重视种业科技创新,年科研投入约1000万元,占种子营业额7%左右。该公司在珠海、广州等地建立了7个研发示范基地,其中在广州市白云区的种业之都建立的研发基地面积336亩,主要承担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繁殖、示范和推广等工作。
据悉,广良种子在蔬菜种业领域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影响力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常年在全国各地销售玉米、蔬菜等新优品种400多个。其中在白云区的叶菜生产中,广良的品种因其优异的特性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
此外,广良公司还创新率先提出“叶类蔬菜健康栽培法”,这一栽培法成为2022年、2023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在业界推行健康栽培生产理念,引导推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叶类蔬菜健康栽培法”是通过种子丸粒化功能性包衣技术应用,在种子包衣剂里添加微量杀虫剂,播种后达到精准杀虫效果。生产实践中其防虫效果显著,既方便机械化播种,又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每亩减少施药成本200元以上。该方法后期结合防虫网物理隔离,可使种植几乎全程不需使用杀虫剂,还可增产25%以上,且鲜菜质量明显提升,让消费者吃上几乎没有农药的放心蔬菜。
广良白云基地展出了超750个农作物新优特色品种。
数读农业
616.7亿元
广州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6.7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蔬菜、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个超百亿元产业。
3000亿元
广州建设优品丝苗米、优质蔬菜、北回归线荔枝、精品花卉、生态畜禽和现代渔业等6条优势特色产业链,都市农业总收入超3000亿元。
45万亩
广州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超45万亩,建成设施农业面积近22万亩。全市蔬菜、水产品、水果等“菜篮子”产品自给率分别保持稳定在100%、90%、70%以上,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