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发布情况通报表示,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4月15日澎湃新闻)
满屏尽说三河市,天下谁人不识君?单纯从流量上说,三河市这次赚翻了、赢麻了,这波流量简直就是海啸量级,短短几天工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便跃上流量塔尖。只可惜高处不胜寒,与靠正能量出圈引流不同,以这种方式上热搜,让人脸上挂不住,甚至某些人的位子都保不住。
一块小招牌,闯下天大祸,“招牌改色”为何惹众怒?
在商言商,荒唐之举直接损害了商家利益。对普通小商户而言,换一块招牌,或许只是浪费几百块钱而已,虽是无妄之灾,但也没啥大后果。对于一些连锁商户而言,更改招牌颜色兹事体大,因为商标对他们有着特殊意义。譬如某知名奶茶店,红底白字是他们独特的、为消费者认可的Logo,改成绿油油一片,“山寨感”十足,你让加盟店情何以堪?生意还怎么做?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遭到商家群嘲,一点也不意外。
利益受损者有气也可理解,“围观群众”揪住不放为哪般?
一者,担忧营商环境。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如何,关键要看“有形之手”怎样伸、伸多长——该出手时缩手缩脚甚至袖手旁观,不该伸手时指手画脚甚至一手遮天,都不是正确的伸手方式。连商铺招牌什么颜色你都要管,“太平洋警察”来了都得五体投地,手伸得这么长,管得这么细,这种环境下谁还敢大胆投资、放心经营?
二者,反感权力任性。“禁色令”出自何人主意、出于何种目的,官方通报付诸阙如,坊间传闻有很多版本,未必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口大锅“临时工”背不动。在依法行政的语境下,公众最看不惯那些把自己辖下的“一亩三分地”当成自家“菜园子”乱折腾的人。商铺用什么颜色招牌,那是他们的自由,招牌出格的话,自然有法律法规管着,管理者何苦出于个人好恶而跳过“法治围栏”横插一杠?
三者,慨以执行盲从。一个未见任何合法性文件、可谓“来路不明”的指令,竟然层层下达,最后顺利落地,连医院红十字标识也未能幸免,这“执行力”真是“湿水棉花——冇得弹”。甚至当事情发酵到火烧眉毛,当地城管部门还轻佻地回了一句“不心疼钱可改回原色”。可见,目无法律法规、唯个别人马首是瞻的执行只会坏事。
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以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害人害己。那些喜欢拍脑袋决策的,当以“三河禁色”为戒,慎用权、用好权。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