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黄大仙祠的袅袅香火中,85岁的监院李耀辉(道号“义觉”)守护著黄大仙信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作为近期香港特别行政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耀辉希望将黄大仙信俗打造成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零容忍的财务管理
李耀辉1985年入道啬色园,于2006年被委任为首任监院,义务从事宗教及慈善工作达40年。黄大仙信俗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啬色园。在黄大仙祠悟道堂,李耀辉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谈起黄大仙,眼神充满了光彩,完全不像一位85岁的高龄的老人。
李耀辉的人生轨迹颇为独特——早年服务于香港警队,退休后却以义工身份出任啬色园黄大仙祠监院,并成为黄大仙信俗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的管理风格带有鲜明的纪律部队烙印:严明、公正、杜绝腐败。
李耀辉自豪地向记者表示,啬色园的四百多名会员全是义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律师、工程师,也有商界人士。
在黄大仙祠,财务纪律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李耀辉直言:“若有人敢在祠内收红包,我的员工若敢收,立刻报警抓人。”
所有善款均用于教育、医疗及社会服务,而非个人享受。李耀辉笑称,会员唯一的“福利”可能只是神诞活动后的一顿午饭。“除此之外,不能从这里获取任何其他利益。”
百年慈善:从免费医疗到“24小时紧急援助基金”
“啬色园自1921年创立以来,始终坚持‘赠医施药’的传统。”李耀辉说,从最初的中医义诊,到后来的西医、牙科及物理治疗,再到如今的16所政府资助学校,黄大仙祠的社会服务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香港重要的公益力量。
其中最特别的,是李耀辉推动设立的“紧急援助基金”。与政府繁琐的审批流程不同,该基金能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将援助金送达受灾家庭。“我有时会开玩笑,让负责‘紧急援助基金’的董事在家中常备100万现金,一旦有需要,一个电话就能直接派发到有需要的家庭。”李耀辉说,“政府救助需要时间走流程,而我们快速的救助让受灾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未来:以文化传承信仰,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
作为非遗传承人,李耀辉说:“黄大仙(信俗)推广的是传统的孝、悌、忠、仁、义、廉、耻、礼、节、信的价值观。”在李耀辉的带领下,黄大仙祠建立信俗文化馆,用科技的方式传承黄大仙文化,馆内有触控屏幕详细介绍黄大仙的历史,并且有义工向入馆的人员介绍文化馆的情况。李耀辉说,黄大仙祠首创的流动实验室是全亚洲第一个将大型巴士改装为移动实验室,用于进行DNA遗传因子的实验教学。李耀辉说,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如今他们还引进了AI,让中小学生从小接触科学知识,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
在文化传承方面,李耀辉特别注重传统节日的现代诠释。比如春节期间黄大仙祠举办灯会,自古中国人就有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青年男女相识的契机。黄大仙祠将其发扬光大,也为现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鼓励年轻人建立自信,获得美好姻缘。
李耀辉希望将黄大仙信俗打造成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文/广州日报港澳站记者:曾毅、周伟良
图/广州日报港澳站记者:曹景荣 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