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缅甸震后第8天,张子刚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动了一点。他在震后第一时间就已经加入到救援工作中,和当地救援队一起寻找生还者,震后第二日加入曼德勒云南会馆的志愿工作当中,并担任云南会馆义工组的组长。张子刚今年只有20岁,是一名缅甸华裔大学生。他平时兼职给缅甸学生上中文课,4月4日,震后恢复授课的第一晚,他回到家中给学生上课,课程结束后,他和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进行了连线。
曼德勒云南会馆义工组组长张子刚
回顾这一周来的经历,最令他遗憾的是废墟下的两名幸存者成功获救,却因为医疗资源缺乏,没有止血带,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因为失血过多去世。张子刚说,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了幸存者,国外救援队陆续撤离缅甸,但还有大量遗体需要搜寻,志愿者们也依旧在云南会馆忙碌,“救援的收尾工作还需要一些时间”。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4月5日,缅甸3月28日的强烈地震已在该国造成3455人死亡、4840人受伤,214人失踪。
前线救援:
遗憾,孕妇被救出送院途中离世
3月28日两点左右发生地震,震后一个小时左右,张子刚就已经在曼德勒协助当地救援队和消防队进行救援。一栋坍塌的四层楼房下埋着的幸存者仅有年轻的妈妈和10岁左右的小女孩。这家人中的祖母被埋在废墟已没有生命迹象,小女孩疑似和姐姐从楼上逃生时被压倒,被埋在了第二层,姐姐不幸遇难。妈妈被埋在房子的一层,刚好和女儿埋在了房子的两侧,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用挖机挖的话,这边救了那边就有可能会死”。
这对母女的救援长达12个小时。妈妈的右臂掉了,在救援过程中,张子刚眼看着她越来越虚弱,一开始还可以和家人说话,最后虚弱得只剩一丝气息。这位母亲在晚上7点左右被救出,但因为失血过多,在去医院的路上没有了生命迹象。“我们当时缺乏经验,无从下手,花了很多时间,如果再早一个小时救出来,她绝对可以活”。因为被姐姐的身体压住,小女孩的救援难度更大,3月29日凌晨两点左右,她被救出,成功活了下来。
3月30日张子刚参与的一场救援当中,救援对象是一位孕妇,当时她的腿被钢筋插了进去,救援队和孕妇协商后,为孕妇实施了截肢救援方案。在被困近两天后,孕妇成功获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失血过多,她没有撑到医院就去世了。
张子刚拍摄的救援现场
震后互助:
云南会馆成为华人救援大本营
在震后的曼德勒,云南会馆成为了全市的救援中心,是信息、物资和人员的集散地,北京、合肥、厦门、香港等地的中国救援队都和云南会馆有联系。3月29日,张子刚看到云南会馆正在对接中国救援队,需要人手来在云南会馆的空地上搭建大棚的消息,就立即赶来帮忙。到了30日,在短短一天时间内,云南会馆的义工组志愿者已经集结了200多人,基本上都是中文学校的学生,既懂缅甸语又懂中文。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只要说需要志愿者,大家就会一拥而上就去帮忙”。
云南会馆的志愿者
志愿者们为救援队做翻译,送饭和提神饮料,送切割机、发电机等物资,倒班通宵陪救援队救援。救援队不论白天晚上都开工,张子刚曾看到有中国救援队队员凌晨两三点把人救出来后,因为太累了,直接在坍塌房屋的马路旁倒头就睡。
云南会馆也是遇难华人遗体的停放地之一,工作人员会为遇难者整理遗容,并请人为他们超度。白天在会馆工作时,张子刚经常听到遗属的哭声。他的远方表嫂和女儿也在这场地震中去世,遗体也被送来了云南会馆。
除此之外,云南会馆还负责联系遇难中国公民的亲属。张子刚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当天就有一位中国籍遇难者的遗体从曼德勒Paragon Hotel被挖出,交由云南会馆的志愿者去联系。
作为援助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云南会馆目前不再缺医疗资源。“主要缺食物和睡眠的床垫,因为我们要去发放给那些灾民。”张子刚说,他看到很多灾民在大马路上铺一层薄薄的凉席,上面搭个蚊帐,就这样睡在坍塌的家的旁边。
4月5日晚上,曼德勒突然刮风下雨,记者在志愿者群看到一则信息,86条街与82条街之间域区、40条街与42条街之间区域有两处避难点,灾民可以前往。San Hein私立学校和Dream Farm两个地方则可以提供临时住宿。有志愿者提醒,由于灾后尚未消杀完毕,居民需要注意水源污染问题,不要饮用自来水,洗澡先把水烧开。
还有志愿信息显示,曼德勒云南小镇的一家店“为救援队和做公益的朋友们准备了热乎乎的云南火腿肉粽子”,4月6日、4月7日下午3点可以来取,请朋友们多多转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吕惠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