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开学已经一周,部分孩子的不良行为问题依然笼罩在家长和老师心头,让他们对孩子的校园生活充满担忧。据了解,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已采取特殊孩子入学“全覆盖、零拒绝”,但特殊孩子的融合教育依然面临具体指导和实施效果的诸多问题。“特殊孩子可能在课堂上可能跟不上进度,难以理解老师的指令;在尝试与同学交流时,因为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而感到沮丧和无助;甚至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与老师和同学冲突而被学校劝退。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也给他们的社交之路,乃至以后的成长之路带来了重重障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医师罗向阳教授这样表示。在他看来,治疗不分“淡旺季”,以孤独症为例,开学季更应该积极做好融合教育、康复训练乃至服药治疗等。
外地患儿应坚持在当地就近训练
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小杰就曾遭遇这样的处境——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入学第3天就被老师投诉“不听管教”“坐不住”“违反课堂纪律”。
“医教结合非常重要,甚至对于部分孩子来说不能中断。过去的两个月,维儿康儿童健康中心进入了收治高峰期,不同程度的孤独症患儿都抓紧利用了时间较长的暑假黄金期接受了医教结合整体干预。”罗向阳教授表示,这样的成果需要在开学后进行巩固,否则孩子的表现就可能出现倒退。
对于外地患儿而言,目前已可以通过线上问诊实现随诊和取药。其团队跟踪发现,开学后患儿的服药依从性依然较好。“根据孩子病情开方后药物可以快递到家,远程指导跟进训练和康复治疗也是可实现的,外地患儿可以在当地相关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就近训练,但应该执行‘问题导向、医教结合、心理引领、全面康复’的干预训练理念。”罗向阳教授表示,患儿家长要学会分析评判,对宣称有“特效”或者“快速起效”的做法进行甄别。
孤独症通过治疗干预实现融合康复不会是一蹴而就,但在专家看来,孤独症治疗不分“淡旺季”,只要能持续进行干预、治疗、引导,绝大部分患儿都可以有不同程度好转,相当部分甚至能完全融合到正常校园生活里。“只要孩子达到三层关系的正常化:与己关系,能实现自知、自理,自我管束;与人关系,能互动共情,能与他人相互沟通;与环境关系,能适应学校生活,遵守课堂纪律,那就属于融合情况较理想的。有这样的基础,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罗向阳教授表示,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融合教育是发展趋势,但需要机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方科学的力量整合,目前主要干预力量仍是在家庭、专业康复机构等,可以在医教结合、心理引领的思想指导下,依靠有效的科学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手段来实现孩子社交动机和社交能力的全面提升。
出现“共患病”先解决孤独症问题
如果出现“共患病”,此时该怎么面对?罗向阳教授解释称:30%左右孤独症患者往往存在“共患病”,即同时有2~3种疾病在身,比如叠加智力低下或是患有癫痫等。
“这类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解决孤独症的问题。”在他看来,其他的疾病要不然有较为成熟的针对性药物可以控制,比如癫痫;要不然对人的影响不如孤独症问题大,有统计显示:孤独症的就业率、就业时长,在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都是最低的,甚至低于脑性瘫痪。据了解,孤独症归属精神类残疾,其主要表现是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中国0到14岁的儿童孤独症患者数量占儿童精神残疾首位。罗向阳教授表示,对于孤独症,目前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专业干预等方法使其融合回归“摘帽”的,所以开学季不要放松康复治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涂端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