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8月21日新华社)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为基层减负亦非一日之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常抓不懈、抓细抓实,方能以减负不断释放基层生产力、激发干事创业内生活力。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无论是违规开展创建示范活动、人员长期借调,还是摊派资金搞活动、开会多陪会多,此次通报聚焦基层领域易发频发问题,直击实践环节的堵点痛点,亮出了一面面“警示镜”,竖起了一个个“导向靶”,进一步提醒我们减负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盯着问题去,抓住痛点改。
“移山平海”攻坚老大难。一些地方精文简会落实不到位,使得文山会海不时回潮反弹,甚至患上了“会议依赖症”。有的观念跑偏,把开会发文当政绩,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大搞变通,“大会”套“小会”,“红头”改“白头”,让基层貌似“件件有着落”实则“桩桩难落实”;更有甚者,如通报中的某集团一年开800多次会议,面对有关方面指出其“开会多陪会多”问题,此后6个月内会议数量不降反升……久久为功移“山”平“海”,基层人员才能拿出更多精力、真正放开手脚办实事、搞发展。
规范借调防基层“贫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是不争的事实。借调人员占比曾高达60%以上,有的借调时间超过20年——根据通报,某地教育局长期从中小学校借调教师,此情此景令人咋舌。典型案例之外,又还有多少违规借调待清理?短期借调变成“长期占用”,一旦基层单位“失血”过多,开展工作时难免捉襟见肘。此等“体外循环”还异化出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等怪象。无论怎么看,都必须刹住这股歪风。
紧盯“创建”抓源头治理。贸然上马活动、层层摊派指标,可能变成基层负担的直接来源。来看通报,某地教育局明明没有开展权限,硬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并将“两年一创建”加码为“一年一创建”、98项评价指标分解为179项打分标准,压力传导之下基层负担可想而知。还有地方规避审批举办河豚节,以各种方式摊派活动资金。为基层减负务必从源头治理,尤其要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以及地方性品牌创建项目,避免“政绩冲动症”,警惕“创造条件也要上”,积极化风险于未萌。
基层这个“筐”,不能随便“装”。对照典型问题,各地各部门不妨照照镜子,反躬自省、举一反三,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通过持之以恒减负帮基层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