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凌晨,由于电商运营人员价格设置错误,安徽一县城小店铺20分钟内以进货价4~5折的价格“卖出”货值超7000万元的货品,损失高达3000万元。(9月2日光明网)
从“十元一箱的气泡水”“一元一箱的餐巾纸”,到如今“打骨折”的洗衣机……低价爆单再求顾客退款的故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
当前,涉事店铺已下架相关链接,并发布公告恳求消费者退款挽回损失。从公告中看,不少账号涉嫌多单多台交易,倘若被证实是“羊毛党”恶意下单的逐利行为,商家自然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不过,电商价格设置问题频出的背后,也暴露了平台存在一定的审核短板。比如,产品上线前是否设置测试环节?若能在正式上架前对相关产品进行模拟销售测验预测成本,或可让商家降低差错风险。再如,平台是否有数据异常检测?目前,已有平台会根据商品异常价格启动预警机制并通知相关负责人。上述事件中,如此“骨折价”竟然还能顺利上架并销售超过4万单,足见相关平台在商品价格监控、多单操作甄别、异常数据提醒等方面存在监管缺位。
如今,在线购物已成大众消费习惯,平台作为“中间人”更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防范。无论是商家“打价格战”促销还是消费者“薅羊毛”,都应在防火墙内进行合规操作,只有保障了商家和消费者公平交易,才能让电商产业健康发展。
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