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手机里有5个政务App、26个工作群,每天都要花时间打卡、学习;有的区(县)提出每个社区每天要完成500个点赞任务……近来,各地通报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案例引发热议。
看到这些报道,你可能会有种感觉:熟悉、似曾相识、好像在哪见过。没错,“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由来已久。不同案例“剧情”高度相近,区别仅在数字不同。可问题在于,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来对整治该问题已三令五申、再三强调。今时今日,为何仍有26个工作群、500个点赞任务“生生不息”?
想起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在一所大学的中国研究课程中,教授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强调,理解中国要注意三件事:中国非常大,中国非常非常大,中国非常非常非常大!中国那么大,所以才必须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但也因为大,不同地方有不同“实际”,在一盘棋中总会有一些犄角旮旯。
就拿26个工作群来说,其之所以“健在”,可能有两种情形。一为“幸存”。按照常理,上级有指令,存在问题的单位本该“汗流浃背”、连夜整改。实际呢?基层干部作为“群”中之人,自然不会跳将出来、要求退群;“群主”也是执行者,不敢乱拍板,甚至不便去请示;更何况26个群,没人觉得自己属于“乱象”之列,不同单位“人手一个”,法不责众,倘若遇到以形式主义治理形式主义,一个个群就这么存活了下来。二为“重生”。严禁也好,整治也罢,总有“时效”。风声一过,形势趋缓,新的工作一来,各种群又如雨后春笋般长了出来。
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一,相关乱象再次证明,形式主义是顽瘴痼疾,极易复发反弹、纠而复生。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其顽固性、反复性,长抓长管,而不能抓抓停停、紧一紧松一松。
其二,要破立并举。“指尖”之负的源头是作风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一些单位、干部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工作惯性,习惯于挂牌子、设指标、搞摊派,仿佛不建群就不知道如何推动工作,不把基层干部指挥得团团转就觉得心里没底……也因此,他们视群为宝,离不开、戒不掉。对此,打破思维定式,改进工作方法,必不可少。
其三,要层层抓、层层严。很多人知道“59分效应”:落实一项决策,如果每个层级都打个九折,五个90%相乘就是59.049%——不及格。每个环节都做到“90分”尚且如此,倘若在执行中松垮、打折、走样,结果可想而知。纠治形式主义,自上而下涉及多个层级,必须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不打折扣、一抓到底。尤其层层落实,不是只有执行部门、基层单位才负责落实。各地须拿出较真态度,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盯住盯紧盯牢,真管严管管好。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