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建设街普惠托育园里,小朋友在老师的看护下愉快玩耍。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廖靖文 摄
“幼有所育”不仅是广大百姓的心之所盼,也是广州市政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2024年,广州市入选中央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城市。日前,十三届省委深改委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下称“典型案例”)。广州市越秀区积极探索普惠托育一体化发展入选“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跟随省卫生健康委媒体调研团走访了广州三家普惠托育机构,了解广州近年来综合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成效。
越秀区洪桥街普惠托育园:
多项优惠政策让机构获“定心丸”
今年初,广州要求各区、街(镇)根据本辖区0至3岁常住婴幼儿人口数量新增配置普惠托位,稳步推进“一街(镇)一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圈建设。越秀区洪桥街普惠托育园正是“一街镇一普惠”模式下的公建民营园,由区卫生健康局统筹指导、街道办事处整体推进并免费提供场地,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运营,用水用电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园区还将申请普惠托育生均补贴和运营补贴。
越秀区洪桥街道普惠托育园运营方负责人姜莹坦言,这一扶持对托育机构来说相当于一颗“定心丸”:“每个月不用因为招生情况而担心焦虑,可以安心地服务孩子和家长。”姜莹所在的托育集团在市内还有几家托育园,她表示,街道普惠园的收费相当于其他同标准园区的“五折”。
价格的普惠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打折”。记者走访发现,园区室外活动区宽敞明亮。细微处的设计也可见心思:孩子们还不会认字,书包柜、鞋柜上就用和家人的照片、专属卡通贴纸来识别,指引孩子自己来放置书包、更换鞋子;所有房间门都有双边防夹手设计,并安装透明观察窗。
天河区托育综合服务示范中心:
智慧化托育管理让家长安心
当天上午,在天河区托育综合服务示范中心悦美乐托育中心,记者旁听了一节户外广府童谣课。小朋友们排排坐在彩虹伞布上,老师首先拿出一只小西瓜,让小朋友们亲手摸摸、拍拍,感受西瓜实物的质感,学习“切”的动作、大小的对比,再引入粤语童谣《大西瓜》。
悦美乐托育中心是广州市第一家“政医企”模式托育园,为越秀集团、广妇儿员工以及周边0—3岁婴幼儿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和早期发展支持。姚女士家2岁3个月大的二宝是这批小朋友中的一个。她表示,这一模式给了自己很强的信心。
同时,智慧化托育管理平台的使用也让姚女士很安心。孩子一天在园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都会推送到姚女士的手机上。在班室门口的电子显示屏里也将每个孩子当日情况简明列出。
作为共建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该托育中心注入国家级儿童保健与早期发展医疗保健服务团队,由该院儿童保健科蒋琳医生担任健康总园长。蒋琳介绍,广州市智慧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综合平台设有机构端、家长端、区和市两级的管理端。“平台内嵌入了孤独症筛查和儿童发育预警征筛查的功能,我们的老师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时如果发现孩子在发育上的偏离,老师可以提醒家长填写相关情况,及早让孩子接受更加专业的评估,对问题早发现、早治疗。”除了可用于家园沟通外,市、区两级的管理端也可通过该系统对托育机构进行管理。
越秀区建设街普惠托育园:
“颐康+托育”让“一老一小”服务焕新
在建设街3.6万人常住人口中,3岁以下孩子有近千人,双职工家庭托育矛盾较为突出,如何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腾挪出托育园场地?面对老城区规划限制和空间局限,建设街创新性地推行了“颐康+托育”模式,重新规划原有的社区颐康服务站室内空间,设置托育园班室,并扩展户外活动场地至60平方米。实现养老、托育、医疗保健、配餐等服务融合、嵌合式发展,老城区焕发“一老一小”民生服务新活力。
作为广州市首个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越秀区建设街普惠托育园启用已经5个月有余。11月4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见,托育园和颐康服务站在同一栋独立平房内一墙之隔,一边是正在用上午点的萌娃们,另一边是提供日间托老、长者食堂服务的颐康服务站,正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动写照。
越秀区建设街党工委书记杨文新介绍,“安全”“工薪阶层可承受”是建设街普惠托育园两大特点:该托育园餐食由中央厨房配送,保障食品安全;在全市托育机构中率先安装“公安110一键通”报警系统,并将托育园纳入街道应急小单元管理。8:30至18:30的托育服务,每月定价1650元,除此之外还提供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类型的托育服务。
廖先生说,之前尝试过广卫路的一家托育园,每天接送正是上下班高峰期,时间紧张、人也焦虑,而这个街道的托育园距离家里步行5分钟路程,“早上可以起晚一点,下班不用急急忙忙打车接孩子,对我们这种家庭来说是非常大的助力。”廖先生用“中奖了一样”来形容孩子能进入街道托育园。
杨文新透露,目前街道已经在建设中马路谋划另一家街道普惠园,周边有大型商场、医疗机构、学校等,形成“一刻钟生活圈”,将能满足更多家长的托育需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