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命题。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布局,强调要以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两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催生“化学反应”的战略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全面优化升级,从而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内在要求
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智慧赋能”。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当前制造业正处于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正如智能手机的硬件突破必须匹配先进操作系统和生态服务,先进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市场拓展等环节,都需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数字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撑。这种深度融合能让制造业企业摆脱“重资产、低附加值”的困境,真正实现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质变。
“两业融合”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引擎。当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生产线装上“数字大脑”,当本土半导体企业实现车规级芯片量产突破,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产业“加法”,而是通过要素重组激发出指数级创新能量。这种融合能帮助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独特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
产业生态重构是“两业融合”的深层价值。广州提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规划,本质上就是要打破传统产业边界,让珠江畔的实验室创新能直通车间流水线,让天河CBD的金融资本精准滴灌南沙制造基地。这种产业生态的再造,不仅提升了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培育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湾区智慧和力量。
路径选择
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精准发力“强链补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这两大领域也是广州的强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既要巩固整车制造优势,又要补强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短板;对于低空经济、绿色材料等新赛道,应通过场景开放、示范应用,促进服务要素与制造环节深度交互。具体路径包括:搭建产业链协同平台实现高效对接;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强化“四链融合”,构建韧性创新生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的核心支撑。要打通产学研协同堵点,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帮助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完善人才政策,让科研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主体深度合作;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这将为“两业融合”提供持续动力,实现“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目标。
以现代服务业赋能制造业“软硬兼修”。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两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发挥软件信息、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软实力”,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推动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与制造业需求精准对接,发展供应链金融,助力产品“出海”。要重点推进三条路径:服务型制造,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延伸;制造型服务,鼓励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整合;平台化融合,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这种“服务+制造”的协同模式将加速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为锻造先进制造业的钢筋铁骨提供澎湃动力。
破除融合障碍,优化融合生态。推动“两业融合”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除“玻璃门”,建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认标准,推行“科技服务券”;培育“跨界者”,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制造+服务”双总部;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建设工业软件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融合创新成本。这些举措将有效支撑制造业全面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坚实保障。
(林柳琳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教授;此文为市委党校2025年智库重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