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四川达州城区有一家丧葬服务店开在小区居民楼下,“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店老板还与居民发生纠纷”。(3月30日极目新闻)
相信不少围棋爱好者都做过“死活题”训练:在一个给定的区域内,设定一方先走,以杀死或救活这个范围内的指定对象。可以说,解死活题的水平体现了一位棋手的围棋水平,是衡量棋手实力的重要参考。如今,一边是殡葬服务经营者合法合规的谋生需求,一边是小区居民对殡葬行业的反感抵触,这看似寻常的商铺选址矛盾,同样是考验治理智慧的“死活题”——如何在公共服务需求与居民心理舒适之间找到平衡?
长期以来,因与死亡相关联,丧葬服务店总是被贴上“不吉利”“吓人”等标签。居民反对的理由不难理解:担心影响房价、日常出入的心理不适,甚至担忧哀悼活动扰民等。不过,店主委屈也有道理,门店是自己买的,审批手续也都通过了,“能拿到手续,就说明能经营”。
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显然不能止步于“审批合规”的免责逻辑,而要多些主动作为,做好统筹兼顾。比如,在社区规划时预留适当的公共服务区域,或引导此类店铺在医疗机构、殡仪馆周边集中经营,既保障便利性,又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
尊重生命的终点,与守护生活的品质,本就是一体两面。在老龄化加剧的今天,死亡教育更应成为公共议题。当前,已有多地社区尝试将殡葬服务纳入“邻里中心”,通过设计弱化压抑感,将其转化为生命教育的窗口。这种做法不失为把棋局做“活”的有效实践。
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对“生”的有力保障,也体现在对“死”的从容安顿。答好这道“死活题”,既需要精细考量、规划,也需要系统推动“生与死”的公共教育。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人摘下有色眼镜,以平常心对待殡葬行业。
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