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日召开的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2025年工作会议获悉,今年将聚焦“四乱”、拖欠企业账款、企业成本负担重等问题,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4月2日新华社)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其减负,关乎企业生命力、市场活跃度。在经济发展中,企业一旦承担了太多负重,势必影响自身发展,积极为其减负,才能助其走得更快、走得长远。当前,我国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88亿户,切实为企业减负,就是为企业添动力,才能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效益。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财政奖补规模、强化涉企收费监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随着相关政策落地见效,企业的活力与韧性稳中向好。但也要承认,当前企业发展仍面临着“急难愁盼”,不乏企业感慨“生意难做”、利润微薄。尤其中小微企业体量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着成本上升、负担加重等难题。
为企减负是运算题,容不得“误差”,必须找到解题方向,精准发力、精确用功,实现有效扶企。
要减掉“可视”成本。负担重的另一面是成本高。税收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这些目之所及的“开销”,宛如“包袱”,影响企业轻装上阵,必须调动“有形之手”为其减负。精准落实并持续优化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开展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政策紧锣密鼓,各地精准执行,推进政策红利直达快享。以减税降费为例,由于涉及政策多、税种多、部门多、层级多,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难免让好政策“打了折”。有鉴于此,各地要更在乎企业的体验感、获得感,尽可能对齐政策宣传与企业知晓之间的“颗粒度”,确保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要减掉隐性成本。现实中,企业的负担有相当部分是隐性的。有的收费主体利用优势地位越界收费;有的行业协会商会借助行政权力“搭车收费”;有的地方政府通过“隐形摊派”,变相收费。针对此类违规“隐形”收费,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当结合实际制定措施,规范涉企收费行为,让“清单之外无收费”落地有声。
还要减掉心理负担。近年来,一些职能部门深入企业调研、进行指导帮扶,本是一件好事,但有时把握不好尺度、频繁扰企,造成了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形成了企业心理之负、发展之负。从这个角度看,打开“勿扰模式”,减掉一些不必要的“关爱”,也是一种精准帮扶、一份大力支持。
(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